字好书
圣井亭

《圣井亭》

时间: 2025-04-30 18:49:07

诗句

重到虚亭意豁然,望高容易觉秋天。

山边旷野全无水,树杂轻烟日有田。

极目几时忘去路,西风何日送归船。

残蝉更唤斜阳好,衬出金刚翠篠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9:07

原文展示:

重到虚亭意豁然,
望高容易觉秋天。
山边旷野全无水,
树杂轻烟日有田。
极目几时忘去路,
西风何日送归船。
残蝉更唤斜阳好,
衬出金刚翠篠边。

白话文翻译:

重返虚亭,心中开阔,
远望高处,容易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山边的旷野一片干枯,没有水源,
树木与轻烟交错,阳光照耀着田地。
放眼望去,不知何时忘记了归路,
西风何时才能送我回船。
残留的蝉鸣更显得斜阳的美好,
衬托出金刚般的翠竹旁边。

注释:

  • 虚亭:空旷的亭子,寓意心境的开阔。
  • 豁然:心中宽阔,无拘无束的感觉。
  • 旷野:开阔的野外。
  • 轻烟:微薄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景象。
  • 极目:目光远望,表示放眼远眺。
  • 西风:秋天的象征,带来归去的希望。
  • 残蝉:秋末时节的蝉鸣,暗示季节的更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约1050—1110),字子云,号铁峰,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作品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写,情感细腻而深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秋时节,诗人回到曾经游玩的亭子,感慨时光流逝,思绪万千。诗中渗透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圣井亭》是张镃在重游旧地时的即兴之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诗人通过“重到虚亭”带出情感,心境的豁达与开阔,随即引入“望高容易觉秋天”,展现了秋天的清冷与宁静。接下来的“山边旷野全无水”则暗示自然的干涸,或许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全诗通过景象与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尤其是在“极目几时忘去路”一句,诗人仿佛在问自己,人生的归途何在,带有一丝迷茫。最后“残蝉更唤斜阳好,衬出金刚翠篠边”不仅描绘出秋末的景象,也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留下的却是对美好的向往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到虚亭意豁然:再次来到虚亭,心情开朗。
  • 望高容易觉秋天:远望高处,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 山边旷野全无水:山边的土地干旱,无水滋润。
  • 树杂轻烟日有田:树木与轻烟交错,阳光照耀下有田地。
  • 极目几时忘去路:放眼远望,不知何时忘却归路。
  • 西风何日送归船:西风何时才能带我归舟。
  • 残蝉更唤斜阳好:残留的蝉鸣更显斜阳的美好。
  • 衬出金刚翠篠边:映衬出翠竹的坚韧与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刚”形容翠竹,表现其坚韧。
  • 拟人:将蝉鸣与斜阳相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虚亭:象征心灵的宁静与开阔。
  • 秋天:代表季节的变迁,暗示人生的无常。
  • 旷野与水:象征生命的干涸与渴望。
  • 西风:预示着归去的希望与无奈。
  • 残蝉与斜阳:展现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虚亭”主要象征什么? A. 诗人的家
    B. 心灵的宁静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

  2. “极目几时忘去路”中的“极目”是什么意思? A. 远望
    B. 观察
    C. 记忆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西风”象征了什么? A. 夏天
    B. 归去的希望
    C. 冬天
    答案:B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张镃《圣井亭》王维《山居秋暝》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张镃更多了一份孤独感,而王维则显得更为宁静。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乡子·集调名 南乡子·路入南中 谒金门 赋玉簪 谒金门 其一 谒金门 谒金门(醉花春) 谒金门 其五 送春 谒金门 谒金门 谒金门 寄曼叔桂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偃月刀 八字旁的字 汉人煮箦 三点水的字 豕而负涂 初开头的成语 批鄐导竨 同字框的字 蓄盈待竭 镂骨铭心 人自为战 豆字旁的字 栖凭 坐怀不乱 海沸山摇 皮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