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3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39:22
《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郑拜墓》
梅尧臣
去不避风雨,泣望松柏门。
左风右立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
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
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不畏风雨,前往郑国的墓地祭拜的情景。诗人泪流满面,望着松柏树的墓门。左右的风吹来,悲鸣声似乎是对泉下亡魂的感应。向墓土洒水,草根却是湿漉漉的。人们归去时,夜色凄冷,石马静静地立在九原之上。
本诗中的“松柏”常被用作象征长久和不屈的精神,尤其是在祭祀中,松柏树因其常青而成为表达哀悼的常用意象。“泉下魂”指的是逝去者的灵魂,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其清新、高远的诗风而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常描写个人的生活感受与自然景物。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对逝去友人的追思之际,恰逢百五日(农历五月初五)拜墓,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哀痛。社会环境上,宋代是一个礼仪文化盛行的时期,祭祀活动被广泛重视。
梅尧臣的《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郑拜墓》通过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刻画了一幅祭奠的场景。诗的开头“去不避风雨,泣望松柏门”即展现了诗人不顾自然环境的艰苦,表现了他对故人的深厚情感。风雨交加,恰似诗人心中对逝者的悲痛,进一步引发读者的共鸣。
“左风右立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一句,将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感受相结合,风声悲鸣,仿佛在呼唤着逝去的友人,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将人内心情感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而“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则具体描写了祭奠的动作,洒水的仪式感与草根的湿润,象征着逝者的安息。最后“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一句,以冷月和静石马的意象,结束了这场追思之旅,留给读者一种孤独与思念的余韵。
整首诗传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与思念之情,展现了人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松柏门”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哀悼
C. 快乐
“泣望”中的“泣”指的是什么?
A. 笑
B. 哭
C. 大声喊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旅行
B. 对逝者的怀念
C. 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