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9:59
原文展示:
铜柱山前铜鼓声,
野花蛮果不知名。
却喜土人能爱客,
蒌蒂槟榔相送行。
白话文翻译:
在铜柱山前传来铜鼓的声音,
野花和蛮果的名字我都不认识。
但我很高兴当地人能热情招待客人,
用蒌蒂和槟榔来送我上路。
注释:
- 铜柱山:地名,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山,可能与当地的历史或文化有关。
- 铜鼓声: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乐器,声音洪亮,象征着欢庆。
- 蛮果:指的是一种不知名的地方水果。
- 土人:指当地的居民。
- 蒌蒂:一种植物,通常指的是蒌蒿,具有地方特色。
- 槟榔:一种热带植物的果实,常用于咀嚼,具有一定的社交和文化意义。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当地风俗的欣赏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诚(元代)是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民俗生活,风格清新,富有地方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旅途中写成的,诗人可能是在访问南方地区时,感受到当地人热情的款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因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当地人之间的温暖情谊。开篇用“铜鼓声”引入,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铜鼓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暗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气息与热情。接着提到“野花蛮果”,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也反映了他对异地风物的好奇与陌生感。最后两句则转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诗人虽然身在异乡,却能感受到当地人对客人的热情,这种友好和善意让他倍感温暖。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穿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思考与感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开放、包容的心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铜柱山前铜鼓声:描写了铜柱山前热闹的场景,鼓声响亮,传递出一种欢庆的气氛。
- 野花蛮果不知名:表达了诗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陌生感,显示出他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
- 却喜土人能爱客:转折句,表达了诗人对当地人热情好客的感激。
- 蒌蒂槟榔相送行:具体描绘了当地人以特产相送的情景,表现了浓厚的乡情和人情味。
-
修辞手法:
- 这首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铜柱山前铜鼓声”与“蒌蒂槟榔相送行”,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诗中使用了比喻,通过“铜鼓声”描绘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
主题思想:
-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异乡文化的欣赏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 铜鼓:象征着庆祝和热闹,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生机。
- 野花蛮果:代表自然的多样与未知,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好奇与探索。
- 蒌蒂与槟榔:作为当地特产,象征着浓厚的人情味和友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铜鼓声”代表什么?
- A. 悲伤的音乐
- B. 欢庆的氛围
- C. 自然的声音
-
“蛮果”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熟悉的水果
- B. 不知名的水果
- C. 美味的食物
-
诗人对当地人的态度是?
答案:
- B;2. B;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同样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描写了对友人的惜别与情感。
诗词对比:
- 吕诚的《竹枝歌六首寄胡定安》与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吕诚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而王维则更注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与隐逸生活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