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2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22:01
裹空蒙冻云如墨,匆匆人在南浦。
灞桥蹇步驮愁去,递与快帆轻橹。
堪恨处。正短烛烧残,未刻西窗句。
荒林断莽。便闲了门前,近人鸥鸟,此意向谁语。
行藏事,尽道日天也悟。
流萍忽散还聚。
玉缸春涨葡萄绿,准拟千觞飞羽。
君听取。怕越客灯宵,留滞吴箫鼓。
江村夜午。来共倚寒梅,吹香弄影,璧月照琪树。
在空蒙的寒云中,仿佛墨汁洒下,匆匆走过南浦的人。
在灞桥上蹒跚而行,背负着愁绪,目送轻舟划过水面。
令人心痛的地方,正当短烛烧尽,未曾在西窗刻下诗句。
荒林间的杂草丛生,门前也显得冷清,近处的鸥鸟,这份情意又向谁诉说呢?
关于行藏之事,似乎已被日月所领悟。
流萍时而散开,时而又聚集。
玉缸中春水上涨,葡萄渐渐变绿,准备举杯千觞,放飞翅膀。
你听好了,怕是越过了客灯夜晚,留住了吴地的箫鼓之声。
在江村的午后,愿与你共倚寒梅,吹奏香气,映照璧月下的琪树。
袁易,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深邃的哲理与情感,善于描绘自然与人情,形成了独特的诗风。
《摸鱼儿》创作于元代,那个时期诗歌受到元曲的影响,常常融合了民间音乐的元素。诗人可能是在某次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变幻与人生的无常,故而作此词。
《摸鱼儿》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词作,在表面上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景象,实际上却透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开篇以“裹空蒙冻云如墨”引入,营造出一种寒冷而沉重的氛围,紧接着描绘了匆匆行人的身影,似乎在暗示着生活的无常与匆忙。接下来的“灞桥蹇步驮愁去”更是通过步履蹒跚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
在诗的中段,短烛的残尽与荒林的冷清,强化了诗人孤独的感受。此时,鸥鸟的出现,似乎在问询着诗人的心声,这种孤独又带着无奈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最后,诗人通过“江村夜午”的宁静,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整首词通过大量的自然意象,表达了人生的流动与不定,正如“流萍忽散还聚”所揭示的那样,人生如同浮萍,难以捉摸,然而却又在不断地变换中寻找着归宿,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对生活美好的期待和向往。诗中的孤独与宁静交织,形成了对生命深刻的反思。
诗中“匆匆人在南浦”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短烛烧残象征着什么?
“流萍忽散还聚”表达了对人生的什么看法?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表达孤独与思考时,所运用的意象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