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5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54:24
书剑南诗后 其一
作者: 沈宝森 〔清代〕
形胜中原弃不收,
年年家祭拜松楸。
荆襄未及留雄镇,
关洛谁能扼上游。
天水至今无片土,
临安终古有高楼。
衰年勿为南园诮,
北伐原来为复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原地区的失落与无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反思。诗人感叹中原的美好却被弃置不顾,年年在家祭祀时只拜祭松树和楸树。荆襄地区的雄镇未能得到留存,关洛地带又有谁能够控制上游的河流。如今天水地区依然没有一寸土地,而临安却自古以来就有高楼大厦。诗人在衰年之际不应为南园的景象而感到鄙夷,北伐的目的本是为了复仇。
沈宝森,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反映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家国的关切,风格多为沉郁。
这首诗写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对故乡和历史的抒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复仇的渴望。
沈宝森的《书剑南诗后 其一》通过对中原和南方的对比,展示了一个历史沉重、情感深邃的画面。诗的开头以“形胜中原弃不收”揭示了中原的美好却被忽视,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无奈。接着,诗人提到“荆襄未及留雄镇”,表达了对历史上盛世的遗憾;而“关洛谁能扼上游”则引发了对战局的思考,强调了控水之地的重要性。最后两句“衰年勿为南园诮,北伐原来为复仇”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强烈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围绕对家国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为复仇而奋斗的决心。
诗中提到的“松楸”象征什么?
A. 祭祀的对象
B. 战争的工具
C. 美好的风景
D. 诗人的故乡
“北伐原来为复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 对个人生活的失落
答案:
在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感慨与对家园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沈宝森的作品更强调历史的反思与复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