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8:01
溪转闻鸣泉,林疏渲苍藓。
䔩洁来潺湲,凝光散清浅。
未知适所从,空山漫流衍。
溪水蜿蜒流转,传来泉水的鸣响;
树林稀疏,映照出青色的苔藓。
泉水清澈,潺潺而来,凝聚的光芒映散在清浅的水面上。
不知道这泉水从何而来,空山之中,水流漫延不息。
本诗并未明显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幽静环境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与内心宁静的情怀。
作者介绍:崔全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脱俗、自然真实著称,常表现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郑辕、薛晏游玩枋口时,环境清幽,泉水潺潺,引发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重视山水游历的风尚。
《与郑辕薛晏游枋口同赋三韵诗 蒙泉》是崔全素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中通过对溪水、鸣泉、树木、苔藓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首句“溪转闻鸣泉”以听觉引入,溪水蜿蜒流淌,似乎可以听到水声的轻快,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接着的“林疏渲苍藓”则通过视觉呈现出林间的幽静与青翠,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的感受,尤其是“䔩洁来潺湲”,不仅描绘出泉水的清澈,更通过“凝光散清浅”展现出光影与水面的交相辉映,意象生动而富有诗意。最后两句“未知适所从,空山漫流衍”则引发读者对自然源头的思考,诗人在幽静的山中独自感受着水流的悠远,仿佛在思索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整首诗不仅呈现出自然的美,更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哲学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超然。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述的主要景象是?
“未知适所从”表达了哪种情感?
诗中的“苍藓”主要指?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但更侧重于孤独的情感;而崔全素的《蒙泉》则更加关注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