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文潜二首

《和文潜二首》

时间: 2025-05-07 22:28:22

诗句

索米强知当世策,种芝欲访隐人书。

未应只有邻邦约,投老相看事事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28:22

原文展示

和文潜二首
晁补之

索米强知当世策,
种芝欲访隐人书。
未应只有邻邦约,
投老相看事事如。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诗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为了寻求米食而强行了解当世的政治策略,想要种植芝草而去探访隐士的书信。或许只有在邻国之间才有这样的约定,老朋友相互看待一切事情都如同往常。

注释

  • 索米:索取米食,暗指对物质的追求。
  • 强知:强烈地想要了解,指对当世政治的关注。
  • 隐人:隐居的人,指追求隐逸生活的士人。
  • 邻邦:指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 投老:相互之间的交往,老朋友之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隐人”可引申至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隐士多为有志之士选择隐居以逃避世俗纷扰,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人可能是在感叹当今社会的浮躁与对物质的追求,与隐士的清逸形成强烈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0—1120),字子云,号孟华,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以词名重。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通过诗句表达对当世政治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当世的政治与隐士的生活,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开篇“索米强知当世策”,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注与无奈,反映了人们在物质追求中迷失的状态。接下来的“种芝欲访隐人书”,则表现出诗人内心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诗中“未应只有邻邦约”,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似乎暗示着即便在邻近的国家中,也难以找到真正的理解与共鸣。最后一句“投老相看事事如”,则是对过往岁月的回望与感慨,老朋友之间仍然如同往常,显示出一种淡淡的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在形式上虽短小,却深刻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与对理想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索米强知当世策:表达了诗人对当世政治的强烈关注,暗示社会对物质的追求。
  2. 种芝欲访隐人书:诗人想要通过种芝来联系隐者,显示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未应只有邻邦约:表明在邻国之间,或许有某种约定,但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实现。
  4. 投老相看事事如:老朋友之间的关系稳定,然而一切如常,显示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索米”和“种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隐人”与“邻邦”进行对比,传达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当世政治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物质生活,代表世俗的追求。
  • :隐喻理想与追求,代表着隐逸生活的理想境界。
  • 隐人:象征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代表追求清静的士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索米”意指什么?

    • A. 索取米食
    • B. 种植米粮
    • C. 追求理想
  2. “隐人”指的是:

    • A. 追求隐逸生活的人
    • B. 政治家
    • C. 商人
  3. 诗中提到的“邻邦”代表什么?

    • A. 远方的国家
    • B. 邻近的国家
    • C. 友好的国家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作品,描绘了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 《静夜思》:李白的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陶渊明与晁补之的隐逸思想相似,但陶渊明更直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晁补之则通过对比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
  • 《晁补之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醉吟 赤壁 张仁仲提干衡阳冰壶亭燕客 怀雪蓬姚希声使君 侄孙亦龙作亭于小山之上□余以野亭名之得诗五首 其一 观静江山水呈陈鲁叟漕使 嘉定甲戌孟秋二十有七日起居舍人兼直学士院 都中书怀呈滕仁伯秘监 次韵郭子秀晓行 度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爿字旁的字 积谷防饥 包含估的词语有哪些 窒碍难行 刀字旁的字 心里 众心如城 雨字头的字 辰字旁的字 息力 三点水的字 玄浄 昂然而入 道大莫容 昼警夕惕 力微任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