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36:10
原文展示:
新植青桐小迳成,两行萱草一时荣。
春风百卉芳菲尽,长夏幽花却称情。
白话文翻译:
新种的青桐树旁小路已初具形状,两旁的萱草在此时都显得特别茂盛。春风吹拂百花争艳的时节已过去,然而在漫长的夏季,幽静的花朵却显得格外动人。
注释:
- 青桐:一种树木,常用于作风景树,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小迳:指小路,通常形容清幽的环境。
- 萱草:一种植物,古人认为其根具有忘忧的功效。
- 春风百卉芳菲:春天的风吹拂着百花齐放,呈现出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 长夏幽花:指夏天的幽静花朵,通常是指那些不太显眼但内涵丰富的花。
典故解析:
- 青桐:在古代文学中,青桐常常象征着长青和希望,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萱草:在古代诗词中,萱草不仅象征美丽,还与忘忧、思念有关,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以联想到对萱草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0年-1120年),字叔明,号惭愧山人,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融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
创作背景:
《东皋十首》是晁补之在东皋隐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个人的感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春夏两季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感受与思索。开头两句描绘了新植的青桐和繁茂的萱草,表现出初春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而后两句则转向夏季,虽然春天的繁华已逝,但在漫长的夏天,静谧的花朵依旧展现出一种深邃的美,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情感。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四季变化的敏感,也反映了他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与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植青桐小迳成:新种植的青桐树旁的小路逐渐形成,暗示着希望的开始。
- 两行萱草一时荣:两行萱草在这个时节显得特别茂盛,表达了自然界的繁荣。
- 春风百卉芳菲尽:春天的花卉已在春风中相继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长夏幽花却称情:然而在漫长的夏季,幽静的花朵却依然吸引着人的目光,传达出一种内敛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新植青桐”和“两行萱草”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夏的自然景色,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美的追求,表现了在变化的四季中,内心情感的坚韧与宁静。
意象分析:
- 青桐: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萱草:代表着美好与对生活的向往。
- 春风百卉:展现了春天的繁华与生机。
- 幽花:象征着内敛的情感与静谧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桐”象征什么?
- A. 忧伤
- B. 希望
- C. 回忆
答案:B. 希望
-
“春风百卉芳菲尽”表达了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春天的结束
- C. 夏天的开始
答案:B. 春天的结束
-
诗中“长夏幽花却称情”中“幽花”指代什么?
- A. 明亮的花
- B. 安静的花
- C. 凋零的花
答案:B. 安静的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写自然景色,表现隐士生活的宁静。
- 李白《月下独酌》:在孤独中寻找自我与自然的联系。
诗词对比:
比较《东皋十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强调孤独与内心的宁静,而晁补之则更注重自然的生机与变化。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更为清幽,后者则充满生动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