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1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10:46
《丘母太硕人臧氏挽诗二首》 —— 杨万里〔宋代〕
共伯松楸后,宗文玉雪初。
吹灯躬夜绩,听子读残书。
帅阃方兰膳,王畿又版舆。
药成人不见,月里蹈蟾蜍。
两位长者在松树和楸树下相聚,宗文和玉雪的才华初显。
夜晚点灯,我在一旁专心缝补衣物,听见你在读那本已经翻看过的书。
将军的帐篷里摆放着兰花的宴席,王畿的路上又看到马车经过。
药方上所记载的人早已不见,月光下只有蟾蜍在跳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作品涉及诗、词、文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这首挽诗是为了悼念丘母太硕人臧氏,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诗人在写作时,可能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透过看似平淡的场景展现出深沉的情感。诗的开头使用“共伯松楸后”引入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清爽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个清幽的环境中。接着,诗人转而描绘夜晚的情景,强调了“吹灯躬夜绩”的亲切感,暗示着生活的平凡与温馨。
在这里,诗人不仅写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还通过“听子读残书”流露出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对智者的追求。随后,描述宴席的场景,又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美好,而“药成人不见,月里蹈蟾蜍”则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孤独,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整首诗从细腻的生活场景入手,逐渐拓展到对生命的思考,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逝者的追忆,也有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孤独与理想的思考,唤起读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松楸”代表什么?
“药人不见,月里蹈蟾蜍”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这首挽诗更为细腻与沉郁,前者充满了对月亮的思念与孤独,而后者则是在细致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对逝者的怀念,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