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5:29
促织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
织女夜中起,明河檐外横。
一丝不入杼,疏密工未精。
岂知天孙巧,衣脱六铢轻。
人间唯贵重,暗虫休催成。
这首诗描绘了夏夜草地上,促织的鸣叫声和织女在机上工作的情景。织女夜里起来劳作,明亮的河水在屋檐外流淌。织机上丝毫未能穿入,织物的疏密程度还不够精细。谁知道天上的织女如此巧妙,轻薄的衣服只需六铢。人世间却只珍视这些,暗虫就不要催促它们完成。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律诗和古体诗。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真挚,常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
《促织》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夏夜,诗人通过描写促织的鸣叫与织女的工作,反映出生活的劳作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对世俗的重视与轻视进行了思考。
《促织》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诗作,梅尧臣通过描写促织的鸣叫声,巧妙地将人间与天上、自然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独到思考。诗的开头用“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夏夜图景,草间的虫鸣与织机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比与和谐的美感。接着“织女夜中起,明河檐外横”更是将人间的劳动与自然的景色紧密联系,织女的辛勤与银河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工作的价值。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价值的思考,“岂知天孙巧,衣脱六铢轻”,反映出诗人对世俗重视物质的批判。织女虽技艺高超,但人间却只重视物质的轻重,甚至连促织这样的暗虫也不被重视。整首诗既有对劳动的赞美,又有对世俗观念的思考,体现了梅尧臣对人性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促织鸣叫与织女劳动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对人间物质价值观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和对世俗观念的批判。
诗中“札札草间鸣”描述的是哪个音响?
A. 雨声
B. 促织的鸣叫声
C. 织机的声音
“岂知天孙巧”中的“天孙”指的是谁?
A. 织女
B. 促织
C. 天上的织布神
诗中提到的“六铢”是用来形容什么?
A. 织物的重量
B. 货币的轻重
C. 生活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