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皓文二绝

《和皓文二绝》

时间: 2025-05-02 08:15:08

诗句

芳草谁能梦谢池,但将心地喻摩尼。

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5:08

原文展示:

芳草谁能梦谢池,但将心地喻摩尼。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知。

白话文翻译:

这芳草谁能在谢池边做梦呢?我只用我的心境来表达它的真谛。千山万壑之间我常常怀念,只有明月和清风才懂得我的心情。

注释:

  • 芳草:形容春天的草木,生机勃勃。
  • 谢池: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池塘,也可以象征一处美景。
  • 摩尼:原指摩尼石,佛教中象征智慧与真理,这里比喻心灵的真谛。
  •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重叠,深邃的山谷。
  • 明月清风: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纯洁,表示知心的陪伴。

典故解析:

“摩尼”出自佛教文化,摩尼宝珠象征真理和智慧,常用来比喻人的内心深处的真知灼见。谢池的意象则可能是取自古代文人所吟唱的名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逋,字君复,号清白,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林逋一生多隐居于西湖,性格孤高,作品多描写自然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表现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和皓文二绝》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感悟与情绪。在全诗中,诗人以“芳草”和“谢池”开启,仿佛在询问,谁能在这美好的自然中做梦?接着,诗人转而抒发心灵的真实感受,强调用心灵来理解自然的真谛。这里的“摩尼”不仅是对智慧的追求,也是对自我修养的反思。

“千岩万壑时相忆”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怀念,仿佛那些山川河流在他心中永恒存在。而“明月清风两自知”则是诗人与自然相知相守的象征,只有自然界的元素能够理解他的孤独与情感。这种人与自然的默契,使得全诗充满了灵动与哲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草谁能梦谢池:诗人抒发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
  2. 但将心地喻摩尼:表达用心灵的真实感受来理解自然的深刻。
  3. 千岩万壑时相忆:回忆起自然的美好,强调对大自然的怀念。
  4. 明月清风两自知:表达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只有自然能理解诗人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摩尼”比喻心灵的智慧。
  • 设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互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沉思与对自然的热爱,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摩尼:智慧与真理的象征。
  • 千岩万壑:自然的壮丽与深邃。
  • 明月清风:象征宁静与心灵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芳草谁能梦谢池”中的“芳草”指的是什么?

    • A. 药草
    • B. 野草
    • C. 春天的草
    • D. 干枯的草
  2. “摩尼”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智慧与真理
    • C. 美德
    • D. 自然
  3. 诗中哪一对意象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理解?

    • A. 明月与清风
    • B. 千岩与万壑
    • C. 芳草与谢池
    • D. 以上全部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林逋的《和皓文二绝》与王维的《鹿柴》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林逋则更多地反映了内心的情感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林逋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林逋及其作品,同时也能拓宽对宋代诗歌的认识。

相关查询

定西番(般涉调) 天仙子(观舞·般涉调) 怨春风(高平调) 御街行(双调) 木兰花 玉树后庭花(般涉调)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醉落魄(吴兴莘老席上·般涉调) 双韵子(般涉调) 天仙子(公择将行·般涉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成群结党 青字旁的字 寮庶 擒捉 殳字旁的字 栗栗自危 宾饯日月 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叨越 口出不逊 横征暴敛 鼠字旁的字 包含襄的词语有哪些 湓口 衣字旁的字 单耳刀的字 岳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