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2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24:29
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
——林逋
山壑气相合,旦暮生秋阴。
松门韵虚籁,铮若鸣瑶琴。
举目群状动,倾耳百虑沉。
按部既优游,时此振衣襟。
泓澄冷泉色,写我清旷心。
飘颻白猿声,答我雅正吟。
经台复丹井,扪萝常遍临。
鹤盖青霞映,玉趾苍苔侵。
温颜煦槁木,真性驯幽禽。
所以仁惠政,及物一一深。
洒翰嶙峋壁,返驾旃檀林。
回睨窣堵峰,天半千万寻。
这首诗描绘了灵隐寺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感受。气候与山谷交融,早晚皆有秋天的阴影。松树门前的音乐声悠扬,宛如瑶琴的清鸣。我抬头看群山在移动,倾耳细听,百般思虑沉寂。按部就班地游览,我轻轻振动衣襟。清澈的泉水如同我的心境,冷静而广阔。远处传来白猿的叫声,回应着我优雅而正直的吟唱。经台与丹井交错,藤萝常常伴随我。白鹤在青霞中飞翔,玉趾轻踩着苍苔。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枯木,真性情也驯服了幽静的鸟儿。因此,仁爱之政深入民心。我在峭壁上挥笔,返回的路上经过檀香林。回头望去,层峦叠嶂,仿佛高达千万寻。
林逋(967-1028),字君复,号孤山,浙江杭州人,宋代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擅长抒情,性情清幽,喜爱隐居,于是创作了大量与自然相关的诗篇。
此诗写于灵隐寺,表达了诗人游览寺庙的感受,并通过自然景色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哲理思考。
林逋的《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与情感的诗作。全诗以描绘灵隐寺的自然景色为主线,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篇描绘了山壑的气息与秋天的阴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诗中“松门韵虚籁,铮若鸣瑶琴”一句,巧妙地将自然声响与音乐相结合,突显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接着,诗人通过“举目群状动,倾耳百虑沉”描绘了心中思绪的沉静,表达了内心的澄明与清净。
此外,诗中的自然景象如“泓澄冷泉色”、“飘颻白猿声”等,都是对自然细腻观察的结果,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仁爱之政,显示了诗人关心社会与人类的情怀,反映了其理想与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灵隐寺风景的描写,更是对心灵的探索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灵隐寺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泓澄冷泉色”描绘了什么景象?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内心的宁静?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