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5:53
夏日杂兴七首 其三
作者: 刘基 〔元代〕
门道中原沸似糜,
倚楹长啸不胜悲。
百年城郭连烽火,
千里乘麻委蒺藜。
南国久纡方叔旆,
东郊未返鲁侯旗。
五湖何处堪垂钓,
肠断松楸入梦思。
在门前的道路上,中原的热浪翻滚得像粥一样,我依靠在柱子上长声呐喊,心中无比悲伤。百年的城墙在战火中不断连接,千里之外的麻车已被草刺覆盖。南国的方叔旆已久未归,东郊的鲁侯旗也未再度归来。五湖之畔何处可供垂钓?松树和梧桐令人肠断,梦中思念不断。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天柱,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元末明初时期积极参与政治,主张改革,最终投身于明朝的建立。刘基的诗词风格独特,擅长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表达内心的思考和忧虑。
该诗创作于元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战火纷飞。作者通过描写夏日炎热的场景,反映了他对国家动乱的忧虑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开篇以“门道中原沸似糜”描绘了酷热的夏日,象征着社会动荡带来的焦虑与烦恼。接着“倚楹长啸不胜悲”,更是将诗人的心情推向高潮,长啸之声中夹杂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百年城郭连烽火,千里乘麻委蒺藜”则用战争的残酷描绘了国家的破败,诗人在此处展现了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岁月的无情使得曾经繁华的城郭化为一片狼藉。接下来的“南国久纡方叔旆,东郊未返鲁侯旗”则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方叔与鲁侯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诗人用他们的象征,体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惋惜。
最后两句“ 五湖何处堪垂钓,肠断松楸入梦思”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钓鱼本是渔人安闲的生活,但在此却成为一种奢求,表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读来令人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日的酷暑与内心的悲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深沉且富有哲理。
诗中提到的“烽火”象征什么?
a) 盛世和平
b) 战争动乱
c) 春暖花开
d) 家庭团聚
“五湖何处堪垂钓”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期待
d) 对朋友的思念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中的意象?
a) 松楸
b) 方叔旆
c) 鱼鹰
d) 鲁侯旗
《静夜思》 - 李白
描绘思乡之情,与本诗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登高》 - 杜甫
反映国家动荡与个人忧虑的诗作。
《静夜思》与《夏日杂兴七首 其三》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结合了历史背景,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与思考。两者在意象的使用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前者通过月亮引发思乡,后者则通过热浪与战争的意象映照内心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