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0:43
原文展示:
育王寺
高翥 〔宋代〕
精蓝游历地,景物自情亲。
鹤引登山客,僧迎礼塔人。
名花千佛供,乔木万夫身。
碑刻东坡作,重来为拂尘。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座寺庙游览,周围的景色自然而亲切。
仙鹤引领着登山者,僧人迎接前来礼拜佛塔的人。
珍贵的花朵供奉给千佛,高大的树木象征着无数的生命。
碑文是东坡所写,再次来到这里是为了拂去尘埃。
注释:
- 精蓝:指寺庙。
- 景物自情亲:景物自然而亲切。
- 鹤引登山客:仙鹤引领着登山者。
- 僧迎礼塔人:僧人迎接前来礼拜佛塔的人。
- 名花千佛供:珍贵的花朵供奉给千佛。
- 乔木万夫身:高大的树木象征着无数的生命。
- 碑刻东坡作:碑文是东坡(苏轼)所写。
- 重来为拂尘:再次来到这里是为了拂去尘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育王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和宗教的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览育王寺时所作,通过对寺庙周围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宗教场所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在育王寺的游览体验。诗中,“精蓝”、“鹤引”、“僧迎”等词语,不仅传达了寺庙的宁静与神圣,也体现了作者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自然的亲近。特别是“名花千佛供,乔木万夫身”一句,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现了寺庙的庄严,又表达了生命的伟大。结尾的“碑刻东坡作,重来为拂尘”,则暗示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精蓝游历地,景物自情亲:作者游览寺庙,感受到周围景物的自然与亲切。
- 鹤引登山客,僧迎礼塔人:仙鹤引领登山者,僧人迎接前来礼拜的人,展现了寺庙的神圣与热情。
- 名花千佛供,乔木万夫身:珍贵的花朵供奉给千佛,高大的树木象征着无数的生命,体现了对宗教的敬仰和对生命的尊重。
- 碑刻东坡作,重来为拂尘:碑文是东坡所写,再次来到这里是为了拂去尘埃,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鹤引登山客”,将仙鹤拟人化,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比:如“名花千佛供,乔木万夫身”,通过对比,强化了意象的深刻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育王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宗教的敬仰、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对历史的尊重。
意象分析:
- 精蓝:象征寺庙的神圣与宁静。
- 鹤引:象征引导与神圣。
- 僧迎:象征热情与虔诚。
- 名花:象征美丽与供奉。
- 乔木:象征生命与伟大。
- 碑刻:象征历史与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精蓝”指的是什么?
A. 寺庙 B. 天空 C. 山峰
- “鹤引登山客”中的“鹤”象征什么?
A. 引导 B. 神圣 C. 美丽
- “碑刻东坡作”中的“东坡”指的是谁?
A. 苏轼 B. 李白 C. 杜甫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展现了苏轼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
- 王维的《山居秋暝》:体现了王维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高翥的《育王寺》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自然的赞美,但《育王寺》更侧重于宗教的敬仰,而《赤壁赋》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高翥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苏轼全集》:收录了苏轼的全部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