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9:1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19:48
赠答杨焕然
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
人人握和璧,燕石谁当分?
关中杨夫子,高诲世所闻。
十年玄尚白,藜藿甘长贫。
有来河水篇,四海付斯文。
斯文有定在,桓生知子云。
古来知己难,万里犹比邻。
千人国中和,要非心所亲。
东楚西南秦,望君劳我神。
相逢不得语,别去徒殷勤。
白云不可赠,相思秋复春。
这首诗写道,诗歌已经衰亡很久,雅正的道理已经不再流传。每个人都在把玩着珍贵的和璧,而谁又能分得燕石呢?在关中有位杨夫子,他的教诲世人皆知。十年来我追求玄理而获得白话,虽是藜藿相伴,但甘愿长久贫困。曾有人写过《河水篇》,将这一片文化传遍四海。文化有其固定存在,桓生所说的知己之情也是如此。自古以来,知己难寻,即使相隔千里也似近邻。千人之中和谐相处,实非心灵相知。东楚、西南与秦地,盼望着你让我神疲力竭。相遇时无法交谈,离别后只剩殷勤的牵挂。白云无法赠送,思念在秋冬复春之间。
作者介绍:元好问,字子渊,号天柱,金朝著名诗人、词人及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元好问在与朋友杨焕然相会后写的,通过诗句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交往的惋惜,反映了他对文化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赠答杨焕然》是一首充满感情与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几句提到“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表达出对当时文化衰退的感慨,显示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与担忧。接下来提到“人人握和璧,燕石谁当分”,不仅是对珍贵事物的追求,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暗示着即便身处繁华,却难以找到真正的共鸣。
在提到“关中杨夫子”时,诗人不仅是在赞美杨焕然的才华,更是在表达对他教诲的钦佩。十年追求“玄尚白”的过程,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渴望,尽管生活清贫,但却甘愿为此付出。最后,诗中写到“相逢不得语,别去徒殷勤”,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即使相识却难以沟通的心情,强调了知己难得的稀有。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相当丰富,白云、河水等自然元素传达了诗人的情感,更加突出了他对友谊的执着与思念。整首诗在抒情中又不失理性,兼具哲思与感性,展现了元好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文化衰退的忧虑,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真心交往的渴望,以及对知己难寻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和璧”象征什么?
A. 清贫
B. 珍贵
C. 友情
D. 自然
“古来知己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友情的珍视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诗歌的失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