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0:17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上锺山,下锺山,两锺甬大何处悬。
沧波作杵天作虡,悬在江湖都会间。
蜀江西来一万里,章江南来会於此。
更著鄱阳与彭蠡,混同四水作一水。
万岁千秋撞不止,两锺可是难当抵。
上锺打得到骨髓,下锺打穿胸腹底。
世无坡老辨古器,谁知出自周与魏。
老夫不能认款识,愿闻大声开病耳,
今夜月明正无滓。
上下两座锺山,悬挂在何处呢?
波涛翻滚如杵,天空如篓,
它们悬在江湖之间。
蜀江西流一万里,章江南来汇集于此。
更有鄱阳湖与彭蠡湖,
四水混同汇成一体。
无论万岁千秋的撞击也无法停息,
这两座锺山又怎能承受得住?
上锺山的声响触及骨髓,下锺山的声响穿透胸腹。
世上再无东坡老人的鉴别,
谁能知晓这是出自周、魏之器?
我老了,不能辨认款式,
愿闻那声响,来治我耳聋,
今夜月明,清澈无尘。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游历湖口县上下锺山时,诗人以山水为背景,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和对古代文化的思索。
杨万里的《过湖口县上下石锺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中通过描绘上下锺山的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开篇即以两座山为引,展现出它们的雄伟与神秘,接着通过水的奔流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诗中“蜀江西来一万里,章江南来会于此”,让人感受到水流的源远流长,仿佛在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文化遗产的感慨,提到“世无坡老辨古器”,可见诗人对古代文化的珍视与惋惜。他在此表达了对苏轼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自身在面对古代文化时的无奈与敬仰。最后一句“今夜月明正无滓”则让人感到一种宁静而清澈的意境,似乎在暗示着即使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依旧可以找到一份清明与安宁。
整首诗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示了杨万里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同时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感慨,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测试:
上锺山和下锺山分别指哪个地方?
“蜀江西来一万里”中的“蜀江”指的是哪里?
诗中提到的“坡老”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