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9:4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43:47
夏夜对月
作者:苏辙
大火直南方,万物委炉炭。
微雪吐凉月,中夜初一浣。
老人气如缕,枕簟亦流汗。
披衣绕中庭,星斗嘒相粲。
鸣蜩思清露,抱叶一长叹。
栖鹊亦未安,绕树再三转。
我生仰田食,候雨占云汉。
枵然未可期,无食终谁怨。
褰帷竟不寐,夜气净如练。
爱之不忍触,惟恐朝来散。
夏夜,火光直射南方,万物都像被炭火压迫一般。微微的雪光照亮了凉爽的月亮,正值夜深人静,月初刚升。老人的气息如同细丝般飘散,枕头和席子上也满是汗水。我披上衣服在庭院中徘徊,星星们闪烁得格外明亮。蝉鸣声中,我想念那清凉的露水,抱着树叶长叹一声。栖息的喜鹊也无法安稳,绕着树转了好几圈。我一生靠天吃饭,期待着雨水来临,借助云雾来占卜。空腹的日子无法预期,没食物的日子又能怨谁呢?我掀开帷帐却无法入睡,夜里的空气如白练般清新。我爱着这宁静,不忍心去打扰,只怕等到早晨一来,这美好就会散去。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老泉,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擅长抒情与写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夏季夜晚,表现了炎热的天气和诗人的思绪。在特定的环境下,诗人通过对月亮、星星、蝉鸣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夏夜对月》是苏辙在夏季夜晚所作的一首诗,透过对炎热夏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全诗开头以“大火直南方,万物委炉炭”引入,生动地刻画了酷热的环境,让人感同身受。随后的“微雪吐凉月”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月光的清凉与宁静,仿佛给予人们一丝慰藉。诗人在庭院中徘徊,与星斗为伴,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与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鸣蜩思清露”的句子,蕴含了对自然的感怀,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蝉的鸣叫和喜鹊的不安,反映出自己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似乎在呼唤着什么。最后“褰帷竟不寐,夜气净如练”一句,再次回到宁静的夜空,表达了他对这份清凉的珍惜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夏夜对月的思考与感受,情感真挚而细腻,值得反复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宁静夜晚的珍惜,体现了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大火”主要指的是什么?
A. 大雨
B. 炎热的天气
C. 烈火
“鸣蜩思清露”中,蜩指的是什么动物?
A. 蟋蟀
B. 蝉
C. 青蛙
诗人对夜晚的情感是?
A. 惊恐
B. 珍惜
C. 忧伤
答案: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辙的《夏夜对月》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对月亮的思考与情感,但苏辙更加强调自然环境与内心的焦虑,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