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3:10
宿雪虽盈尺,不救春夏旱。
吁嗟遍野天不闻,歌舞通宵龙一战。
旋开云雾布旌旗,复遣雷霆助舒卷。
雨声一夜洗尘埃,流入沟河朝不见。
但见青青黍与禾,老农起舞行人歌。
污邪满车尚可许,供输到骨期无它。
水行天地有常数,岁岁出入均无颇。
半年分已厌枯槁,及秋更恐忧滂沱。
谁能且共蛟龙语,时布甘泽无庸多。
即使积雪已达一尺,却无法拯救春夏的干旱。我叹息遍地,天却听不见,歌舞通宵为求龙的降临。云雾旋即打开,旗帜飘扬,雷霆也随之助力。雨声一夜之间洗去尘埃,流入沟渠河流,早晨却不见其影。只看见青青的谷物,老农起舞,行人歌唱。污秽满车也尚可接受,供给到骨头的年限无他。水流在天地间有常数,年年出入皆无偏差。半年间已厌倦枯萎,及至秋天更恐惧滂沱。谁能和蛟龙交谈,适时降下甘霖无须多言。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是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苏辙的诗歌风格以清新俊逸著称,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天旱人愁的时节,农民对雨水的渴求极为迫切。诗人在李邦直学士的邀约下,前往沂山祈雨,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强烈关注和对生活的无奈。
苏辙的《和李邦直学士沂山祈雨有应》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人们对于天命的无奈与对自然的渴望。诗的开头,描绘了积雪虽厚,却难以解救春夏的旱情,这样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天干物燥、民众之苦。接着,诗人以“吁嗟遍野天不闻”表达了对苍天的呼唤和无奈,突显出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在求雨的过程中,诗中通过“歌舞通宵”、“云雾布旌旗”等描绘,展现出人们虔诚的祈雨仪式,寄托了对雨水的渴望和希望。雨声的降临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洗净了尘埃,带来了生机。最后,诗人以“谁能且共蛟龙语,时布甘泽无庸多”表达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期待,渴望与自然沟通,以求得适时的甘霖。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流露,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与尊重,反映了古人对农耕生活的珍视和对雨水的期待,传递了深刻的生态意识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求雨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渴望,传达出对农田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规律的认同。
诗词测试:
诗中“宿雪虽盈尺”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老农起舞”是为了表达?
“水行天地有常数”中“常数”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