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1:0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1:09:24
声声慢(都下与沈尧道同赋别本作北游答曾心传惠诗)
作者:张炎 〔宋代〕
平沙催晓,野水惊寒,遥岑寸碧烟空。
万里冰霜,一夜换却西风。
晴梢渐无坠叶,撼秋声都是梧桐。
情正远,奈吟湘赋楚,近日偏慵。
客里依然清事,爱窗深帐暖,戏拣香筒。
片霎归程,无奈梦与心同。
空教故林怨鹤,掩闲门明月山中。
春又小,甚梅花犹自未逢。
这首词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寒意,远处的山色如同轻烟般淡淡飘渺。经过一个寒冷的夜晚,万里冰霜与西风在瞬间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尽管秋天的树木渐渐失去叶子,秋风中传来的声音也都是梧桐的低语。此时的我心情远去,吟咏起湘江与楚地的诗篇,却偏偏感到懒散无力。在客居他乡,依旧享受着窗户深处的温暖,嬉戏挑选香筒的乐趣。然而,归途的片刻,梦与心却难以割舍。只空余往日的林间怨鹤,掩映在明亮的月光和山中宁静的门扉。春天又要来了,但梅花却仍未盛开。
作者介绍
张炎(生卒年不详),字文长,号兰亭,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而著称。张炎的词风受到李清照等人的影响,常以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点滴,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声声慢》创作于张炎的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失利。词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离别的感伤,反映了作者在客居他乡的孤独感以及对春天与生机的渴望。
《声声慢》通过描绘一幅清晨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思念。开篇“平沙催晓,野水惊寒”,以景引情,描绘出一个清冷的早晨,仿佛在催促着时光的流逝。接着,词人通过“万里冰霜,一夜换却西风”的描写,表现出季节的更替与自然的变迁,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了背景。
在“晴梢渐无坠叶,撼秋声都是梧桐”中,词人细腻地描写了秋天的萧瑟,梧桐树是秋天的象征,既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感伤。接下来的“情正远,奈吟湘赋楚,近日偏慵”,则转向了词人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诗歌创作的懒散。
随着诗歌的深入,词人对归程的期待与梦境的交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情感状态。最后的“春又小,甚梅花犹自未逢”,既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也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词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整首词层次分明,情感细腻,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张炎的高超艺术造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清晨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孤独与期待交织的内心世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清照
b) 张炎
c) 苏轼
“平沙催晓”中的“平沙”指的是:
a) 山
b) 沙滩
c) 河流
“春又小,甚梅花犹自未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失望
b) 对冬天的怀念
c) 对夏天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