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0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09:30
题朱元顺浯溪图
作者:张孝祥
去年过浯溪,王事有期程。
夜半度湘水,但见天上星。
平生中兴碑,梦入紫翠屏。
已办北归时,十日穷攀登。
今朝复何朝,忽此短轴横。
历历眼中见,湘山无数青。
白云著山腰,楼阁秋气明。
便欲扶短策,下濯沧浪缨。
主人山水仙,妙处心自评。
元顺骨已冷,千载交盖倾。
赏音寄幅纸,益见忠孝情。
题诗疥公画,托我不朽名。
去年我经过浯溪,因公事有急期。
半夜渡过湘水,只见天上的星星。
我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仿佛在梦中进入那紫翠的山屏。
已经准备北归,十天里尽情攀登。
今天又是何日,忽然看到这幅短卷画。
眼前清晰可见,湘山无数苍翠。
白云缠绕在山腰,楼阁在秋气中显得明亮。
我真想扶着短杖,去沐浴在沧浪的水中。
山水的主人如同神仙,妙处自我心中评定。
元顺的遗骸已然冰冷,千年后尘封于世。
赏音寄托在这幅画纸上,更加显露忠孝之情。
我在这幅画上题诗,寄托我不朽的名声。
作者介绍:张孝祥(生卒年不详),字叔和,号谷庵,宋代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早年仕途坎坷,后期任职于地方,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张孝祥游览浯溪时所作,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忠孝之情的感慨。浯溪的美景引发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诗中也提到了一位历史人物朱元顺,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
这首诗以浯溪的水景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境变化。诗的开头,作者回忆起去年游览浯溪的场景,交织着公事与自然的对比,显示出生活的繁忙与自然的宁静。夜半渡湘水,星空璀璨,诗人内心涌起对理想的追求,仿佛在梦中进入理想的境界。
接着,诗人描绘湘山的壮丽景色:山青水秀,白云缠绕,楼阁在秋意中显得分外明亮,展现出极致的自然美。此时,诗人的情感从回忆中转向对当下美好时光的向往,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抒发出一种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朱元顺,感慨其“骨已冷”,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幅画作中,流露出对忠孝的深沉思考。通过对画作的题诗,张孝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自身名声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抒发了一种对自然与历史的深沉思索。
逐句解析:
去年过浯溪,王事有期程。
夜半度湘水,但见天上星。
平生中兴碑,梦入紫翠屏。
已办北归时,十日穷攀登。
今朝复何朝,忽此短轴横。
历历眼中见,湘山无数青。
白云著山腰,楼阁秋气明。
便欲扶短策,下濯沧浪缨。
主人山水仙,妙处心自评。
元顺骨已冷,千载交盖倾。
赏音寄幅纸,益见忠孝情。
题诗疥公画,托我不朽名。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白云著山腰”,生动描绘了云与山的关系,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忠孝情感的深思,诗人通过描绘湘山美景,寄托了对理想与名声的追求,情感丰富而真挚。
诗词测试:
张孝祥的《题朱元顺浯溪图》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风景?
诗中提到的“元顺”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白云著山腰”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张孝祥的《题朱元顺浯溪图》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是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的作品。张孝祥更多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及个人理想的追求,而王维则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较为沉重,后者则显得清新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