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5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58:17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
明月相随万里来,何处分真假。
问著总无言,有口番成哑。
荆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你究竟是谁,眼睛在眉毛下。
明月伴随我千里而来,何处分辨真假。
问你却总是无言,嘴巴说话却变成哑。
在荆棘丛中自在地生活,正是知音之人。
陈瓘(生卒年不详),字景茂,号渔山,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风质朴、清新,常常蕴含深邃的情感。
《卜算子》创作于一个充满思索和哲理的时代。诗人可能是对人生、友情和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试图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和内心的孤独感。
这首《卜算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渴望。开头以“咄咄汝何人”提问,表现了对对方身份的好奇与探寻,随即转向对明月的描写,暗示着诗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联系,明月作为长途旅伴,寓意着诗人的孤独旅程。接着,诗人感叹语言的无力,尽管有口难言,内心复杂情感却难以表达,这种无言的状态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最后一句提到“荆棘林中自在身”,将知音的标准设定为能够在困境中自得其乐的人,显示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真挚情感和知音的渴望,令人深思。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
诗人以疑问的口吻询问对方的身份,表现出一种探寻的态度。
明月相随万里来,何处分真假。
明月象征着理想与梦想,诗人追随明月而行,却感到难以分辨真实与虚幻。
问著总无言,有口番成哑。
尽管试图询问,却只能无言以对,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
荆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最后一句强调真正的知音者,是能够在困境中保持自在的人,表达了对知音的向往。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以及对真情实意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期待,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
“咄咄汝何人”中,“咄咄”是什么意思?
A. 呼唤 B. 疑惑 C. 喜悦
答案:A. 呼唤
“明月相随万里来”中,明月象征什么?
A. 亲情 B. 理想 C. 友情
答案:B. 理想
诗中提到的“知音者”指的是?
A. 能理解自己的人 B. 朋友 C. 亲人
答案:A. 能理解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