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卜算子

《卜算子》

时间: 2025-05-02 10:58:17

诗句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

明月相随万里来,何处分真假。

问著总无言,有口番成哑。

荆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58:17

原文展示: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
明月相随万里来,何处分真假。
问著总无言,有口番成哑。
荆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白话文翻译:

你究竟是谁,眼睛在眉毛下。
明月伴随我千里而来,何处分辨真假。
问你却总是无言,嘴巴说话却变成哑。
在荆棘丛中自在地生活,正是知音之人。

注释:

  • 咄咄:用以呼唤或问候,带有疑惑的语气。
  • 何人:指的是谁。
  • 明月:象征着清明、纯净的境界,也可能暗指思念或情感的寄托。
  • 总无言:一直没有说话,表现出无法言表的情感。
  • 番成哑:说话却变得哑口无言,表达了内心的无奈或困惑。
  • 知音者:指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瓘(生卒年不详),字景茂,号渔山,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风质朴、清新,常常蕴含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卜算子》创作于一个充满思索和哲理的时代。诗人可能是对人生、友情和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试图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和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渴望。开头以“咄咄汝何人”提问,表现了对对方身份的好奇与探寻,随即转向对明月的描写,暗示着诗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联系,明月作为长途旅伴,寓意着诗人的孤独旅程。接着,诗人感叹语言的无力,尽管有口难言,内心复杂情感却难以表达,这种无言的状态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最后一句提到“荆棘林中自在身”,将知音的标准设定为能够在困境中自得其乐的人,显示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真挚情感和知音的渴望,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咄咄汝何人,眼在眉毛下。
    诗人以疑问的口吻询问对方的身份,表现出一种探寻的态度。

  2. 明月相随万里来,何处分真假。
    明月象征着理想与梦想,诗人追随明月而行,却感到难以分辨真实与虚幻。

  3. 问著总无言,有口番成哑。
    尽管试图询问,却只能无言以对,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

  4. 荆棘林中自在身,即是知音者。
    最后一句强调真正的知音者,是能够在困境中保持自在的人,表达了对知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明月比喻理想的追求,荆棘比喻生活中的艰难。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和音韵,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语:有口却成哑,表现出表面与内心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以及对真情实意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期待,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纯洁和理想,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荆棘:象征着生活的困苦和挑战,体现了诗人对知音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咄咄汝何人”中,“咄咄”是什么意思?
    A. 呼唤 B. 疑惑 C. 喜悦
    答案:A. 呼唤

  2. “明月相随万里来”中,明月象征什么?
    A. 亲情 B. 理想 C. 友情
    答案:B. 理想

  3. 诗中提到的“知音者”指的是?
    A. 能理解自己的人 B. 朋友 C. 亲人
    答案:A. 能理解自己的人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卜算子》 vs. 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探讨了孤独与对情感的渴望,但《卜算子》更侧重于哲理思考,而《如梦令》则更多表现出对爱情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调笑 浣溪沙(家人生日) 春词 玉楼春 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 送巨中教授解官 浣溪沙(初春泛舟,时北山积雪盈尺,而水南梅林盛开) 玉楼春(赠孙守公素) 曹使君舍夜饮归步月出城色山色如画作诗一首 浣溪沙(月夜对梅小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父字头的字 温恭 束带蹑履 迁乔出谷 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没事 借端 游滑 卝字旁的字 乛字旁的字 动人心脾 食不兼味 山火 弋字旁的字 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吐食握发 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匕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