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痁病

《痁病》

时间: 2025-04-30 15:30:12

诗句

谁言似病元非病,一日之间行四时。

不用文殊来问疾,个中实怕有人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0:12

原文展示:

痁病 曾几 〔宋代〕 谁言似病元非病,一日之间行四时。 不用文殊来问疾,个中实怕有人知。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这病看似病其实不是病,一天之内经历四季的变化。 不需要文殊菩萨来探问病情,实际上是怕有人知道。

注释:

  • 痁病:古代指疟疾。
  • 元非病: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病。
  • 行四时:指一天之内体温变化剧烈,如同经历四季。
  • 文殊:文殊菩萨,佛教中智慧的象征,常用来比喻有智慧的人。
  • 问疾:探问病情。
  • 个中:其中,指病情的实际情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子舆,号茶山居士,南宋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是他在患病期间所作,通过自嘲和隐喻表达了对病情的无奈和对他人知晓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几在患疟疾期间所作。疟疾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会经历周期性的高烧和寒战,如同经历四季变化。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病情的无奈和对他人知晓的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疟疾的无奈和对他人知晓的担忧。首句“谁言似病元非病”,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病情的复杂感受,看似病其实不是病,这种矛盾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第二句“一日之间行四时”,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疟疾患者一天之内体温的剧烈变化,如同经历四季,这种生动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后两句“不用文殊来问疾,个中实怕有人知”,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病情的担忧,不需要有智慧的人来探问,实际上是怕有人知道,这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病情的复杂感受,看似病其实不是病,这种矛盾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
  • 第二句: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疟疾患者一天之内体温的剧烈变化,如同经历四季,这种生动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第三句:表达了对自己病情的担忧,不需要有智慧的人来探问,实际上是怕有人知道。
  • 第四句:进一步强调了对病情的担忧,怕有人知道,这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一日之间行四时”,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疟疾患者一天之内体温的剧烈变化。
  • 反问:“谁言似病元非病”,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病情的复杂感受。
  • 隐喻:“不用文殊来问疾”,通过隐喻表达了对病情的担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自嘲和隐喻表达了对病情的无奈和对他人知晓的担忧,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意象分析:

  • “一日之间行四时”: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疟疾患者一天之内体温的剧烈变化,如同经历四季,这种生动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曾几 B. 苏轼 C. 李白 D. 杜甫 答案:A

  2. 诗中“一日之间行四时”比喻的是什么? A. 四季变化 B. 疟疾的体温变化 C. 心情变化 D. 天气变化 答案:B

  3. 诗中“不用文殊来问疾”表达了什么? A. 对病情的无奈 B. 对病情的担忧 C. 对病情的乐观 D. 对病情的无所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自嘲和隐喻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词对比:

  • 曾几《痁病》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者都通过自嘲和隐喻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担忧,但曾几的诗更侧重于对病情的表达,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往事的回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几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曾几诗歌的历史背景。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反义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蕙兰芳引 咏兰 次韵胡少参见过 送康驿丞之京 蝶恋花 和林公岘山之作 和江如晦 次韵江道可赠别古诗二首 其二 携子清越登凤凰岭戏题二首 其二 彦礼提宫以诗见招赴惠山登高之集次韵奉酬 登万佛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巾字旁的字 顺天从人 旅师 领解 三月雪 高人雅志 幾字旁的字 单人旁的字 尽如人意 糸字旁的字 盈千累万 凤箫鸾管 与日俱增 车字旁的字 堂皇富丽 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