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2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20:32
幽居
作者:韦应物 〔唐代〕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虽然贵贱不同,出门在外总有自己的营生。
我独自没有外物牵扯,因此产生了这种幽居的情感。
昨夜细雨轻轻下过,不知不觉春草已经生长。
青山的晨光忽然到来,鸟儿在我舍外欢快地鸣叫。
偶尔与道人相遇,或者跟随樵夫一起走。
我自当安于这种清贫,谁又说世间的荣华富贵值得追求呢?
韦应物(737年-791年),字子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生于古代的士人家庭,早年经历社会动荡,后期隐居,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与人情的诗篇。
此诗创作于韦应物隐居的时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态度。诗中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即在喧嚣的社会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幽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体悟。诗的开头通过“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展示了社会的现实,不论地位高低,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接下来的“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则引入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对外物的超脱。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一句,描绘了细雨过后的清新景象,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这种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相呼应,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则展现了晨曦初现的美景,鸟儿的鸣叫更是诗人隐居生活的伴奏,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在与“道人”相遇和“随樵者行”的描写中,诗人表达了一种与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最后一句“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更是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表明了诗人对社会名利的淡泊态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实的自我。这种哲理性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与艺术的美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浮华的无奈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安宁和真实。
诗中提到“贵贱虽异等”,这是在表达什么?
A. 社会地位的差异
B. 财富的多寡
C. 生活方式的不同
诗人对“薄世荣”的态度是:
A. 渴望追求
B. 冷漠对待
C. 赞同追求
“微雨夜来过”中的“微雨”象征:
A. 暴风雨
B. 细腻的生活
C. 枯燥的生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