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三元里

《三元里》

时间: 2025-05-07 18:04:21

诗句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4:21

原文展示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白话文翻译

在三元里前面,响声如雷,成千上万的人们齐聚而来。因义而生的愤怒产生勇气,乡民们齐心协力,强徒也难以摧毁。 家园和田地必须保护,不需要鼓声,大家就已集气而来,妇女也齐心协力,犁锄在手皆可作武器。 乡里分远近,旗帜斑斓,百队千队沿着溪山而行。众夷相互对视,脸色突然变得苍白,黑旗之下,死仗难以生还。 夷兵所倚仗的只有枪炮,而人心合处便是天心到。晴空骤雨,突然倾盆而下,凶夷无处施暴。 不仅仅是火器无所施,夷人脚不习惯在滑泥中行走,低处的田埂苦于踯躅,高处的冈阜愁于被挤压。 其中有个夷酋,模样尤为丑陋,象皮做的铠甲包裹得厚重。一戈已刺入其喉,十日仍悬挂着郅支的首级。 纷纷想要逃跑却没有双翅,歼灭其首领实在容易。不知为何巨网打开,枯鱼竟然轻易逃脱。 魏绛和戎来解忧,风人慷慨赋诗同仇,何以全盛金瓯之日,却像金缯一般谋求岁币。

注释

  • 三元里:指的是广州三元里,这里曾发生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事件。
  • :指的是外族人,特指侵略者。
  • 黑旗:象征敌人,预示着危机。
  • 犁锄:农具,这里比喻乡民的武器。
  • 郅支:指的是敌军首领的名字。
  • 魏绛:指的是历史上的和戎名将,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维屏,生于清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闻名,常为国家大事和民众疾苦所感动,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朝时期,背景是鸦片战争及其后续的民族危机。诗人通过描绘乡民团结起来抵抗外敌的情景,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反抗精神。

诗歌鉴赏

《三元里》是张维屏的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的诗作。诗中展现了乡民们在外敌侵袭时的勇敢与团结,描绘了他们不畏强敌、奋起反抗的壮丽场面。开篇即以“声若雷”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愤怒和激情,随后用“因义生愤愤生勇”强调了正义感所带来的勇气,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激昂情绪。

诗中多次提到“妇女齐心亦健儿”,表明这场斗争不仅仅是男性的事情,整个乡村的力量都被唤醒,体现了集体的力量。随着诗的推进,诗人描绘了敌人的恐惧和无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击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最后两句提到的“金瓯”与“金缯”,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思和对物质财富的反思,呼唤人们应当追求精神上的团结与和谐,而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激昂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民族团结与奋起抗争的主题,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三元里前声若雷:描绘了三元里集结的人声如雷,气势磅礴。
    • 千众万众同时来: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显示了团结的力量。
    • 余下的句子则继续描绘乡民的勇敢和团结,表现他们不畏艰难、共同抗敌的决心。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犁锄在手皆兵器”,将农具比作武器,展现了乡民的斗志。
    • 对仗:如“晴空骤雨忽倾盆”,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气势。
  3.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表现了人民在外敌侵略面前的愤怒与勇敢。

意象分析

  • 雷声:象征着愤怒与团结的力量。
  • 犁锄:象征乡民的武器,展现出人民的反抗精神。
  • 黑旗:象征敌人,带来恐慌和危机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元里”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广州
    • C. 上海
    • D. 南京
  2. 诗中提到的“夷”是指什么?

    • A. 本土人民
    • B. 外族侵略者
    • C. 友邦
    • D. 商人
  3. 诗中提到的“犁锄”象征着什么?

    • A. 田地
    • B. 农民的生活
    • C. 乡民的武器
    • D. 传统文化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写怀》(岳飞)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岳飞的《满江红》同样表达了对外敌的愤怒与抗争,但更加集中于个人的豪情壮志。
  • 苏轼的《江城子》则通过描写狩猎场景反映了对自由与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一种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维屏的诗歌与时代背景研究》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贻曹郎中 吊孟浩然 白菊 古战场 青冢 上所知 抒怀 经范蠡旧居 长安春望 吊万人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肉字旁的字 鬼哭天愁 天人共鉴 破琴示绝 長字旁的字 幾字旁的字 私簿 炼指 各别另样 耐冬 肝劳 惴惕 贝字旁的字 釆字旁的字 无毛大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