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03:48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
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
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
夷兵入城公步战,炮洞公胸刀劈面。
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
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保。
陈将军,福建人。
自少追随李忠毅,身经百战忘辛勤。
英夷犯上海,公守西炮台。
以炮击夷兵,夷兵多伤摧。
公方血战至日旰,东炮台兵忽奔散。
公势既孤贼愈悍,公口喷血身殉难。
十日得尸色不变,千秋祀庙吴人建。
我闻人言为此诗,言非一人同一辞。
死夷事者不止此,阙所不知诗亦史。
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
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无人?
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3:48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
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
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
夷兵入城公步战,炮洞公胸刀劈面。
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
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
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保。
陈将军,福建人。自少追随李忠毅,
身经百战忘辛勤。英夷犯上海,公守西炮台。
以炮击夷兵,夷兵多伤摧。
公方血战至日旰,东炮台兵忽奔散。
公势既孤贼愈悍,公口喷血身殉难。
十日得尸色不变,千秋祀庙吴人建。
我闻人言为此诗,言非一人同一辞。
死夷事者不止此,阙所不知诗亦史。
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
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无人?
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
这首诗歌讲述了三位将军的英雄事迹,他们分别是姓葛和两位姓陈的将军。他们为国捐躯,都是忠臣。当外国侵略者侵犯粤地时,三位将军奉命守卫沙角。他们奋勇作战,虽然敌人稍微退却,但由于兵力不足,难以支撑。敌人蜂拥而至,短兵相接,刀光剑影。乱刀之下,两位将军受了重伤,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坚定。公子的英勇救父,展现了父子间的忠孝。
陈将军有一个贤良的儿子葛将军,还有一位贤良的母亲。儿子为了救父亲不顾性命,母亲得知儿子死讯后悲痛不已。敌人侵扰定海时,陈将军守卫城池,勇猛地用炮轰击敌兵。敌人入城,陈将军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但仍然毫不退缩。即使战斗到最后一刻,他的精神依然顽强,英勇无畏。
夜深雨停,月光朦胧,看到将军的尸体仍然怒瞪着,仿佛不肯倒下。最后,公子的忠孝让他们的尸体得以归葬。陈将军是福建人,自小追随李忠毅,战斗无数,毫无惧色。敌人侵犯上海时,他守卫西炮台,杀敌无数。战斗至日暮时,敌人开始溃逃,陈将军也因孤立而遭受重创,最终殉国。
十天后,他的尸体仍然完好无损,千秋之后吴地为他建立祠堂。听说这首诗并非单一人之所作,而是多个事迹的汇集。为国捐躯的英雄不止于此,诗中所言亦是史实。和平时期强化武备,勇敢与怯懦在战场上分明。天生的忠勇之士超越常人,难道将才如今已无人?唉,难道将才如今已无人?你看那二陈一葛三将军!
作者介绍:张维屏,清代诗人,以其诗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其诗风豪放,常以历史人物为题材,表现忠义精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外敌入侵之际,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意在激励后人继承忠勇精神,警醒世人铭记历史。
《三将军歌并序》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情怀的诗歌,作者通过描绘三位将军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奋勇作战、不惧牺牲的精神。诗中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激昂的情感传达了对英烈的崇敬,突显了忠义的核心主题。
全诗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三位将军的身份和背景,接着描绘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最后以对忠诚精神的感慨作为总结。诗中描绘的战斗场景,刀光剑影、血战沙场的画面,既真实又震撼,让人感受到战士们的英勇和无畏。尤其是父子同仇敌忾的情节,更是令人动容,展现了忠孝并重的传统美德。
张维屏不仅通过诗歌歌颂了历史英雄,也借此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诗的最后一段,质疑“将才孰谓今无人”,深刻反映了对当下将士的期待与失望,激发读者对忠勇之士的思考与追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以三位将军的英勇事迹为主线,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与对历史的反思,强调忠诚与勇气在国家危机时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三将军分别姓什么?
诗中提到的“英夷”指的是?
将军的儿子为什么牺牲?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