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三将军歌并序

《三将军歌并序》

时间: 2025-04-26 21:03:48

诗句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

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

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

夷兵入城公步战,炮洞公胸刀劈面。

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

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保。

陈将军,福建人。

自少追随李忠毅,身经百战忘辛勤。

英夷犯上海,公守西炮台。

以炮击夷兵,夷兵多伤摧。

公方血战至日旰,东炮台兵忽奔散。

公势既孤贼愈悍,公口喷血身殉难。

十日得尸色不变,千秋祀庙吴人建。

我闻人言为此诗,言非一人同一辞。

死夷事者不止此,阙所不知诗亦史。

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

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无人?

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3:48

原文展示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陈将军,有贤子葛将军,有贤母。
子随父死不顾身,母闻子死数点首。
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
夷兵入城公步战,炮洞公胸刀劈面。
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
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
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保。
陈将军,福建人。自少追随李忠毅,
身经百战忘辛勤。英夷犯上海,公守西炮台。
以炮击夷兵,夷兵多伤摧。
公方血战至日旰,东炮台兵忽奔散。
公势既孤贼愈悍,公口喷血身殉难。
十日得尸色不变,千秋祀庙吴人建。
我闻人言为此诗,言非一人同一辞。
死夷事者不止此,阙所不知诗亦史。
承平武备皆具文,勇怯真伪临阵分。
天生忠勇超人群,将才孰谓今无人?
呜呼将才孰谓今无人,君不见二陈一葛三将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歌讲述了三位将军的英雄事迹,他们分别是姓葛和两位姓陈的将军。他们为国捐躯,都是忠臣。当外国侵略者侵犯粤地时,三位将军奉命守卫沙角。他们奋勇作战,虽然敌人稍微退却,但由于兵力不足,难以支撑。敌人蜂拥而至,短兵相接,刀光剑影。乱刀之下,两位将军受了重伤,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坚定。公子的英勇救父,展现了父子间的忠孝。

陈将军有一个贤良的儿子葛将军,还有一位贤良的母亲。儿子为了救父亲不顾性命,母亲得知儿子死讯后悲痛不已。敌人侵扰定海时,陈将军守卫城池,勇猛地用炮轰击敌兵。敌人入城,陈将军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但仍然毫不退缩。即使战斗到最后一刻,他的精神依然顽强,英勇无畏。

夜深雨停,月光朦胧,看到将军的尸体仍然怒瞪着,仿佛不肯倒下。最后,公子的忠孝让他们的尸体得以归葬。陈将军是福建人,自小追随李忠毅,战斗无数,毫无惧色。敌人侵犯上海时,他守卫西炮台,杀敌无数。战斗至日暮时,敌人开始溃逃,陈将军也因孤立而遭受重创,最终殉国。

十天后,他的尸体仍然完好无损,千秋之后吴地为他建立祠堂。听说这首诗并非单一人之所作,而是多个事迹的汇集。为国捐躯的英雄不止于此,诗中所言亦是史实。和平时期强化武备,勇敢与怯懦在战场上分明。天生的忠勇之士超越常人,难道将才如今已无人?唉,难道将才如今已无人?你看那二陈一葛三将军!

注释

  • 将军:古代军事将领。
  • 捐躯报国:为国家献出生命。
  • 英夷:指外国侵略者,特指西方列强。
  • 奉檄:接受命令,奉命行事。
  • 蜂拥:形容敌人如蜂群般涌来。
  • 短兵相接:形容近战,刀枪相接。
  • 忠孝:忠于国家,孝敬父母。
  • 殉难:因战斗而牺牲。
  • 色不变:指尸体在死后仍保持完好。

典故解析

  • 李忠毅:指历史上的李如松,明朝抗倭名将,象征忠勇与英烈。
  • 吴人建庙:指吴地人民为英雄立庙,以示纪念和尊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维屏,清代诗人,以其诗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其诗风豪放,常以历史人物为题材,表现忠义精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外敌入侵之际,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意在激励后人继承忠勇精神,警醒世人铭记历史。

诗歌鉴赏

《三将军歌并序》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情怀的诗歌,作者通过描绘三位将军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奋勇作战、不惧牺牲的精神。诗中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激昂的情感传达了对英烈的崇敬,突显了忠义的核心主题。

全诗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三位将军的身份和背景,接着描绘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最后以对忠诚精神的感慨作为总结。诗中描绘的战斗场景,刀光剑影、血战沙场的画面,既真实又震撼,让人感受到战士们的英勇和无畏。尤其是父子同仇敌忾的情节,更是令人动容,展现了忠孝并重的传统美德。

张维屏不仅通过诗歌歌颂了历史英雄,也借此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诗的最后一段,质疑“将才孰谓今无人”,深刻反映了对当下将士的期待与失望,激发读者对忠勇之士的思考与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介绍三位将军的姓氏,暗示其英勇事迹的真实性。
  2. 捐躯报国皆忠臣:强调他们为国献身的忠诚。
  3. 英夷犯粤寇氛恶:描绘敌人入侵的紧迫感。
  4. 将军奉檄守沙角:表现将军们接到命令坚守阵地的决心。
  5. 奋前击贼贼稍却:描述将军们勇敢作战的情景。
  6. 公子救父死阵前:突出忠孝的主题,儿子为了救父亲而牺牲。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英夷犯粤”与“将军奉檄”形成鲜明对比。
  • 夸张:如“尸如铁立僵不倒”形象地表现将军的坚定。
  • 比喻:用“蜂拥”形容敌人数量之多,增强紧迫感。

主题思想:全诗以三位将军的英勇事迹为主线,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与对历史的反思,强调忠诚与勇气在国家危机时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刀枪:象征战斗与牺牲。
  • :象征忠诚与英勇,战斗的代价。
  • :象征寂静与孤独,反映将军的孤独坚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将军分别姓什么?

    • A. 李
    • B. 张
    • C. 陈、葛
    • D. 王
  2. 诗中提到的“英夷”指的是?

    • A. 本国士兵
    • B. 外国侵略者
    • C. 叛徒
    • D. 盟友
  3. 将军的儿子为什么牺牲?

    • A. 为了报仇
    • B. 为了救父亲
    • C. 为了荣誉
    • D. 为了金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描绘了人间情感与自然之美,情感深邃。
  • 《出塞》 by 王昌龄:以边塞为背景,表现了将士的豪情。

诗词对比

  • 《兵车行》 by 杜甫:同样描写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士兵的牺牲,风格较为沉重。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了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忠臣与传统文化》
  • 《中国古代军事诗词集》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第五将军于馀杭天柱宫入道因题寄 寄南城韦逸人 渚宫秋思 席上歌水调 临川投穆中丞 出试后投所知 孙员外赴阙后重到三衢 咏史 秋居有寄 闲居早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搭一档 好模好样 頁字旁的字 斗字旁的字 聊赖 铁板一块 闳杰 手字旁的字 金饭碗 运筹建策 靣字旁的字 红愁绿惨 风襟 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毋字旁的字 尤物移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