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1:39
悼亡三首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的悲痛。诗中提到,结发为夫妻至今已有十七年,彼此相看仍感不足,何况是长久的分别。作者白发渐多,身体是否还能完好无损?最终还是要与妻子同穴,在未死之前泪流满面。每一次出门如同做梦,遇到人时强作欢颜。回到家中依旧寂寞,想要倾诉又不知向谁说。窗外寒冷,孤萤飞入,长夜中只见一只雁飞过。世间再没有比这种心情更苦的,精力再充沛也难以消磨这份伤痛。从古至今都有生老病死,岂敢去问苍天?见过世间的女人,没有如我的妻子既美丽又贤良。即使愚者长寿,又何妨借他的年岁?忍受这如连城之宝般的爱,埋向九泉之下!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德润,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体诗,尤其以悼亡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婉约,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情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妻子去世之际,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与无尽的悲痛。梅尧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身处变迁与动荡之中,个人生活的苦楚与社会的动荡相互交织,使得他的悼亡诗充满了对生命、爱情的深刻思考。
梅尧臣的《悼亡三首》以深情款款的笔调,描绘了失去爱妻后的无尽思念与悲痛。诗的开头,以“结发为夫妇”引入,表现出二人相伴的长久岁月,紧接着却是对离别的无奈与痛苦的深刻感受。通过“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表达出人生的无常与衰老的不可避免,暗示着对于未来的担忧与对过往的怀念。
诗中反复提及“泪涟涟”与“寂寞”,强化了失去爱伴后的孤独感。尤其是“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绝望与无助。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和孤雁的意象,传达出对孤独与生命消逝的思考。在最后,作者以“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结尾,显示出对逝去爱情的珍视与无法释怀的痛苦。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又通过细腻的描绘引发读者对生命与爱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在悼亡诗创作中的独特视角与深厚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悼亡的主题为主线,通过对逝去爱情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对人生、爱情与死亡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细腻,令人动容。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与妻子结为夫妻的年数是多少年?
诗中“我鬓已多白”表达了什么情感?
“欲语向谁何”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