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5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8:38
小智欲求道,得失常相因。如镜不莹背,如烛不耀晨。
镜烛岂不朗,操舍还由人。荡荡至人出,羲阳彻八坤。
浮云绝蔽亏,万古光华新。总总六合间,万物各有我。
臆见苟未除,名理动相左。譬彼迎嘉宾,重门反深锁。
宕胸生虚明,灼然胜观火。
小智慧想要追求道理,获得和失去总是相互影响。就像镜子背面不干净,蜡烛在清晨不能发光。
镜子和蜡烛难道不明亮吗?但其光彩的展现还得靠人来掌控。
当真正的智者出现时,阳光照亮了整个天地。
浮云散去,遮蔽也随之消失,万古以来的光华重新焕发。
在整个宇宙中,万物各有其存在。
如果主观的见解没有消除,名义和道理就会相互抵触。
就像迎接贵宾时,重重的门却深锁难开。
广阔的胸怀生出虚明,灼然的光辉胜过明亮的火焰。
作者介绍:柯煜,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作品往往关注哲理与人生,风格清新婉转。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清代,正值士人探讨道理与人生的时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智慧和存在的思考。
柯煜的这首《古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小智慧与大道的关系。全诗从“得失”入手,展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指出小智慧常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同镜子和蜡烛,光辉的展现依赖于人的掌控。此处通过“镜烛”意象,暗示了人内心的光明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的“荡荡至人出”,描绘出真正的智者出现时,阳光普照,万物复苏的景象,意在强调大道的光明与普遍。此时的“浮云绝蔽”,则象征着主观偏见的消失,真理的显现。
诗中反复提及的“万物各有我”,引发读者思考个体与宇宙的关系,强调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而最后的“宕胸生虚明”,则将诗意推向高潮,表达了博大胸怀下的智慧与真理,超越了明火的灼热,指向内心的光明。
整首诗以哲理性和形象性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启示读者追求心灵的明亮与自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小智慧与大道之间的关系,强调真理的追求需要内心的明亮与开放,反思主观见解的局限,鼓励人们超越表象,追求更高的智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小智”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羲阳”指的是什么?
“万物各有我”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与智慧的思考,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偏向于自然与友谊,后者则强调个体的豪放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