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过长桥

《过长桥》

时间: 2025-05-06 20:19:56

诗句

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

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

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

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0:19:56

原文展示:

过长桥 张栻 〔宋代〕 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 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 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 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

白话文翻译:

西风猛烈地吹着我的短发,我又一次渡过了这座长桥。 树叶落下,水面显得空旷宽阔,孤亭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 我徘徊着,思念着过去和现在,体会到了渔夫和樵夫的生活。 如果有山中的隐士,谁能为我召唤他们呢?

注释:

  • 西风:指秋风。
  • 短发:诗人自指头发稀疏。
  • 复此:再次。
  • 木落:树叶落下。
  • 波空阔:水面显得空旷宽阔。
  • 亭孤影:孤亭的影子。
  • 动摇:在水面上摇曳。
  • 徘徊:来回走动。
  • 念今昔:思念过去和现在。
  • 领略:体会,感受。
  • 渔樵:渔夫和樵夫,指隐居生活。
  • 傥有:如果有。
  • 山中隐:山中的隐士。
  • 凭谁:依靠谁。
  • 为一招:召唤他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渡过长桥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独自渡过长桥时的所见所感。首句“西风吹短发”即刻勾勒出秋风萧瑟、诗人孤独的形象。接着,“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进一步以自然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孤寂心境。后两句“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渴望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风吹短发”:首句即刻勾勒出秋风萧瑟、诗人孤独的形象,西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2. “复此渡长桥”:再次渡过长桥,暗示了诗人多次经历这样的场景,增加了诗的深度。
  3. “木落波空阔”:树叶落下,水面显得空旷宽阔,营造出一种孤寂和空旷的氛围。
  4. “亭孤影动摇”:孤亭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增强了诗中的孤寂感。
  5. “徘徊念今昔”:诗人徘徊着,思念着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6. “领略到渔樵”:体会到了渔夫和樵夫的生活,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 “傥有山中隐”:如果有山中的隐士,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渴望。
  8. “凭谁为一招”:谁能为我召唤他们呢?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无奈和渴望。

修辞手法:

  • 拟人:“亭孤影动摇”中的“动摇”赋予了孤亭影子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中的“木落”与“亭孤”,“波空阔”与“影动摇”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无奈。

意象分析:

  • 西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 短发:诗人自指头发稀疏,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
  • 木落:树叶落下,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凋零。
  • 波空阔:水面显得空旷宽阔,象征着诗人的孤寂和空旷的心境。
  • 亭孤影:孤亭的影子,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 渔樵:渔夫和樵夫,象征着隐逸生活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西风”象征着什么? A. 季节的变迁 B. 人生的无常 C. 两者都是

  2. 诗中的“木落波空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树叶落下,水面显得空旷宽阔 B. 树叶落下,水面显得狭窄 C. 树叶茂盛,水面显得空旷宽阔

  3. 诗中的“亭孤影动摇”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对仗 C. 比喻

  4. 诗中的“徘徊念今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 B. 对未来的憧憬 C. 对现实的满足

答案:

  1. C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栻的《过长桥》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张栻的《过长桥》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张栻的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轼的赋则更加注重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作的详细鉴赏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包括张栻的生平和创作。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晏太尉早夏 春帖子词皇帝阁十二首 其七 学舍直归晚霁三首 李少傅逸老亭 送胡宿同年主合肥簿 拟杜子美峡中意 悼祚禅师二首 和音 顺祀诗并序 司马相如琴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复合量词 弓字旁的字 非字旁的字 卜字旁的字 感天地,泣鬼神 枝分 包含止的成语 潸然泪下 吞声饮气 十行俱下 白昼做梦 風字旁的字 蛇杖 包含违的成语 聿字旁的字 从天而降 昆仑失火,玉石俱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