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张荆州所寄 其五

《和张荆州所寄 其五》

时间: 2025-05-07 19:35:10

诗句

明时未可废谭兵,壮岁宁容便乞身。

何人为向沙头去,凭仗慇勤一问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35:10

原文展示:

和张荆州所寄 其五 明时未可废谭兵,壮岁宁容便乞身。 何人为向沙头去,凭仗慇勤一问津。

白话文翻译:

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谈论军事不应被废弃,壮年时期怎能轻易请求退休。 有谁会前往沙洲尽头,凭借殷勤的态度询问路径。

注释:

  •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 废谭兵:废弃谈论军事。
  • 壮岁:壮年时期。
  • 乞身:请求退休。
  • 沙头:沙洲的尽头。
  • 慇勤:殷勤,热情周到。
  • 问津:询问路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儒家思想和政治抱负,风格典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回应张荆州(张浚)的诗作。张浚是南宋名将,曾多次北伐,但因政治斗争和军事失利,晚年心灰意冷,有退隐之意。张栻此诗劝勉张浚在政治清明之时不应放弃对军事的关注,壮年时期更不应轻易言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张栻对张浚的劝勉之情。首句“明时未可废谭兵”,强调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军事讨论不应被废弃,暗示张浚应继续为国家出谋划策。次句“壮岁宁容便乞身”,指出壮年时期不应轻易请求退休,鼓励张浚继续发挥其才能。后两句“何人为向沙头去,凭仗慇勤一问津”,以沙洲尽头为喻,询问谁会前往那未知之地,凭借殷勤的态度询问路径,寓意张浚应继续探索前行,不畏艰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张栻的政治抱负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明时未可废谭兵”,指出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军事讨论不应被废弃,强调军事的重要性。
  • 次句“壮岁宁容便乞身”,指出壮年时期不应轻易请求退休,鼓励张浚继续发挥其才能。
  • 后两句“何人为向沙头去,凭仗慇勤一问津”,以沙洲尽头为喻,询问谁会前往那未知之地,凭借殷勤的态度询问路径,寓意张浚应继续探索前行,不畏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沙头”比喻未知的前路,“慇勤”比喻热情周到的态度。
  • 对仗:首句和次句形成对仗,强调军事的重要性和壮年的责任。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劝勉张浚在政治清明之时不应放弃对军事的关注,壮年时期更不应轻易言退,应继续为国家出谋划策,不畏艰难,探索前行。

意象分析:

  • “沙头”:象征未知的前路,寓意探索和前行。
  • “慇勤”:象征热情周到的态度,寓意坚持和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栻在这首诗中劝勉张浚在什么时期不应轻易请求退休? A. 老年 B. 壮年 C. 青年 D. 少年 答案:B

  2. 诗中的“沙头”比喻什么? A. 已知的路径 B. 未知的前路 C. 安全的港湾 D. 过去的回忆 答案:B

  3. 张栻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排比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表达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友人的劝勉。
  • 吕祖谦的《送张荆州序》:表达了对张浚的敬佩和对其退隐的遗憾。

诗词对比:

  • 张栻的《和张荆州所寄 其五》与朱熹的《观书有感》都表达了劝勉友人继续前行的主题,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政治和军事的抱负,而朱熹的诗更侧重于学问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栻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王元吉咏梅 次孙烛湖秋夜有感 南溪 孤吟 过王氏云庄 窗轩 送程给事知越州 题郭南浦田舍 【双调】蟾宫曲 昭君 田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金银台 麥字旁的字 气字旁的字 余食赘行 蠲豁 雨脚 两头和番 洁身自好 鸡尸牛从 鱼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隶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不绝如发 采字头的字 管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