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7:13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作者: 李商隐 〔唐代〕
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任好风。
这首诗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情景。香罗薄如凤尾,几重叠加在一起,碧色的花纹在夜色中缝制而成。扇子裁剪得如同月亮的光辉,难以掩饰内心的羞涩;车声如雷,传达着未曾说出的情感。曾经的孤寂如金色的烬火般暗淡,断绝了关于红色石榴花的消息。斑骓马只系在垂柳的岸边,哪里又是西南方向,任凭好风吹拂。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蕙山,晚唐著名诗人,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常常借助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诗写于李商隐的晚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爱情的渴望。在唐代,文人多以诗词抒发个人情感,此时的李商隐正处于人生的感慨和思索之中,诗中蕴含着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是李商隐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感慨。开篇的“凤尾香罗薄几重”,通过对薄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轻柔而缠绵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藏的情感。接下来的“碧文圆顶夜深缝”,则在细节上增强了这种情感的深度,夜色的深邃与内心的孤寂交织在一起。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这里的月亮与车声,暗示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月光的清冷与车声的急促,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诗人用“曾是寂寥金烬暗”来表达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暗示着那份曾经的情感已如同微弱的火光,渐渐熄灭。
最后两句“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图景,隐喻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爱情的向往。斑骓马的闲适与好风的随意,构成了一种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尽管前路未卜,但仍然心怀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围绕着爱情的失去与渴望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甜美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孤独的深刻感悟。诗歌的情感基调复杂而细腻,交织着忧伤与期待,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的“凤尾香罗”象征什么?
A. 繁华
B. 细腻与柔情
C. 毁灭
D. 忧伤
“车走雷声”中,车声象征了什么?
A. 安静
B. 急促的情感
C. 快乐
D. 绝望
“金烬”在诗中象征着?
A. 希望
B. 孤独
C. 财富
D. 未来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