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5:16
慈母爱
作者:杨维桢 〔元代〕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慈母的爱,犹如对幼鸟的呵护,赵家的光明正义将来会成为皇储。
龙行虎步的气势与日俱异,狗随鹰附的势力也日渐不同。
膝下怎会没有六尺孤儿,阿昭和阿美并非呱呱待哺的幼儿。
夜深人静,鬼魅安然,灯光朦胧,大雪滴漏,时已过四更。
百官不再执笔于董狐之笔,孤儿寡嫂又能向谁呼喊?
唉,床前戳地的银柱斧,祸根在于韩王金柜之书。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80年-1350年),元代诗人,尤以其诗歌见长,擅长咏物抒情,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慈母爱》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家庭破裂,亲情尤显珍贵。诗中通过对母爱的颂扬,反映出对家庭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慈母爱》通过对母爱的深情描绘,展现出一种浓厚的亲情与责任感。诗开头即以“慈母爱”引入,立刻将读者的情感引向温暖一面。接着通过“赵家光义为皇储”一语,体现了国家与家庭的联系。诗中的对仗与排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的音韵美,也使得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整首诗在描绘母爱时,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温情,更多的是在探讨权力、孤独与责任。尤其是“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一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无奈与悲哀。母爱在此不仅是温暖的象征,更是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杨维桢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母爱与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对家庭的思考以及对失去的惋惜。这种深层的情感传递,使得《慈母爱》在众多古诗词中熠熠生辉,令人感慨不已。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母爱的描写,探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在权力斗争中,温情与责任的缺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惋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慈母爱”指的是什么?
a) 对孩子的爱
b) 对朋友的爱
c) 对祖国的爱
“膝下岂无六尺孤”中“六尺孤”指的是什么?
a) 孩子
b) 孤儿
c) 兄弟
诗中提到的“董狐笔”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忠诚与正义
c) 权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李白通过乡愁表达思乡之情,而杨维桢则通过母爱传达对家庭的思考与责任感,展示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意蕴。
这些资料可为深入理解《慈母爱》及其背景提供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