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寄庐山道士二首 其二

《寄庐山道士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2 07:52:33

诗句

常常有约寻幽趣,汨汨无从避俗喧。

欲断世间千万事,须穷纸上五千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52:33

原文展示:

常常有约寻幽趣,
汨汨无从避俗喧。
欲断世间千万事,
须穷纸上五千言。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约朋友一起去寻求那幽静的乐趣,
可是却无法摆脱那纷繁的世俗喧闹。
如果想要断绝世间的种种纷扰,
就必须在纸上写下五千个字。

注释:

  • 常常:经常、时常。
  • :约定、约请。
  • 寻幽趣:寻求幽静的乐趣。
  • 汩汩:水流声,形容声音,指代喧闹。
  • 无从:没有办法。
  • :躲避、逃避。
  • 俗喧:世俗的喧闹。
  • :想要。
  • :断绝、切断。
  • 千万事:形容事情繁多。
  • :必须。
  • :尽,穷尽。
  • 纸上五千言:指写作,五千言指大量的文字。

典故解析:

“纸上五千言”可以理解为写作的艰辛与重要性,诗中暗指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和摆脱世俗的纷扰。董嗣杲的这首诗反映了士人追求清幽的心情与现实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隐逸与自我修养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繁华世俗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庐山道士二首 其二》是一首表达对世俗生活厌倦及对清幽生活向往的诗。诗中,董嗣杲通过“寻幽趣”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又现实地指出,世俗的喧嚣使人无法逃避。这种矛盾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幽静环境的向往,然而“汩汩无从避俗喧”则揭示了他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即使寻幽,仍然难以摆脱周遭的喧嚣。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最后两句则提出了对解决这一困境的思考,诗人认为欲想要斩断世间的烦恼,必须倾注大量的心血在文字上。这里不仅表达了写作的艰辛,也透露出对于文字力量的信仰。这种通过写作寻求内心平静的诉求,体现了士人对于心灵自由的渴望。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了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 第二联则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喧嚣。
    • 第三联提出解决烦恼的方式。
    • 第四联则强调了写作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比:幽静与喧嚣的对比,突显了内心的矛盾。
    • 隐喻:将写作比作解决烦恼的手段。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强调了文字在心灵解脱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幽趣: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生活追求。
  • 俗喧:象征现实生活的纷扰与复杂。
  • 纸上五千言:象征文化积累与自我修养的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寻幽趣”指的是什么? A. 寻找朋友
    B. 寻求幽静的乐趣
    C. 寻找财富

  2. 诗人认为想要“断世间千万事”应该怎么做? A. 逃避现实
    B. 借助写作
    C. 增加社交

  3. 诗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快
    B. 绝望
    C. 矛盾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董嗣杲与王维在自然题材上的处理,董嗣杲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挣扎,而王维则更多体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董嗣杲的《寄庐山道士二首 其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怀郑从志 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 寄刘栖楚 寄令狐相公(一作赴长江道中) 过雍秀才居 偶作 送李馀往湖南 送友人弃官游江左 原上秋居 送卢秀才游潞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臼字旁的字 庸懦无能 无锡市 僧多粥少 風字旁的字 兰言断金 匮生 盲书 絶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显微镜 漫污 桑弧蒿矢 钻懒帮闲 妙开头的成语 髟字旁的字 虫字旁的字 走之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