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9:03
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
招提选胜地,好景相属连。
东林最幽旷,殿阁含飞烟。
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
社客方散后,零落七百年。
之人远同调,绿绮非丝弦。
不可倾耳授,但许心相传。
迷津苦难渡,人以师为船。
法鼓忽雷震,此事非偶然。
何时穿蜡屐,问法浮云边。
庐山俯视着长江,秀丽的景色与青天相接。
这里是选拔胜地的理想之所,优美的景色相互连接。
东林最为幽静广阔,殿阁里飘散着轻烟。
香气弥漫在天下,无与伦比的是远公的莲花。
社客刚刚散去,已经过去了七百年。
那些人远在天边,却与我同声相应,
绿绮的乐声并非来自丝弦。
不可单靠耳闻,而应心中默默传承。
迷津难以渡过,人们以师为船。
法鼓突然雷鸣般震响,这一切并非偶然。
何时能穿上蜡屐,去问法理在浮云边际?
作者介绍:陈瓘,字子晦,号云南,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常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庐山,诗人以庐山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思考,结合个人的修行经历,反映了对生命与传承的深刻理解。
《庐山诗二首 其一》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头两句“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了庐山的雄伟与壮丽。接着,诗人通过“招提选胜地”表达了庐山作为名胜之地的独特魅力,以及东林寺的幽静与高洁。诗中提到的“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不仅是对远公莲的赞美,更是一种对佛教教义的传承与尊重。
在后半部分,诗人回顾了七百年的历史,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强调了精神的传承而非单纯的耳闻。最后,法鼓的震响象征着佛教教义的深刻影响,表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精神传承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精神的传承与修行的重要性,表达了一种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思考。
诗词测试:
庐山在哪个省?
“不可倾耳授,但许心相传”中,强调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法鼓”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