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9:35
黄钟 人月圆_春日次韵罗
作者: 张可久 〔元代〕
春日次韵罗衣还怯东风瘦,不似少年游。
匆匆尘世,看看镜里,白了人头。
片时春梦,十年往事,一点诗愁。
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搂。
中秋书事西风吹得闲云去,飞出烂银盘。
桐阴淡淡,荷香冉冉,桂影团团。
鸿都人远,霓裳露冷,鹤羽天宽。
文生何处,琼台夜永,谁驾青鸾?
子昂学士小景西风曾放蓝溪棹,月冷玉壶秋。
粼粼浅水,丝丝老柳,点点盟鸥。
翰林新画,云山古色,老我清愁。
淡烟浑似,三高祠下,七里滩头。
在春日里,我还怕东风的侵袭,身形消瘦,心中怀念年轻时的游乐。
在匆忙的尘世间,照镜子看见自己,头发已白。
短暂的春梦,十年的往事,化作一丝诗愁。
海棠花开之后,梨花在暮雨中凋零,燕子也只能空自飞翔。
中秋时节,西风吹走了悠闲的云朵,月亮如银盘般升起。
桐树的阴影轻柔,荷花的香气渐渐弥漫,桂花的影子团团而聚。
远在鸿都的人们,霓裳舞衣在露水中显得清冷,白鹤在天际翱翔。
文生如今何处,琼台的夜色漫长,谁来驾驭青鸾?
子昂学士的小景中,西风曾放蓝溪的船只,月光冷如玉壶。
浅水荡漾,老柳轻垂,点点鸥鸟相伴。
翰林的新画,古色古香的云山,映衬着我这份清愁。
淡淡烟雾中,似乎回到三高祠下,七里滩头的景象。
作者介绍: 张可久,元代著名词人,精通诗词,尤其以小令见长。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自然和人生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春日,正值大好时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时光流逝和青春易逝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孤独感。
这首词通过春日的景象,结合个人的感受,展现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忧愁与思考。开篇以“春日次韵”引入,带有轻柔的春风和生机,然而紧接着诗人却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与失落。诗中多次提到的花卉和自然景象,既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
词中所描绘的海棠、梨花、燕子等意象,反映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尤其是“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搂”,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中间部分的“中秋书事”则将时间推向秋季,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季节的变迁。诗人通过对比春秋的不同,进一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张可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逐句解析:
春日次韵罗衣还怯东风瘦,不似少年游。
匆匆尘世,看看镜里,白了人头。
片时春梦,十年往事,一点诗愁。
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搂。
中秋书事西风吹得闲云去,飞出烂银盘。
桐阴淡淡,荷香冉冉,桂影团团。
鸿都人远,霓裳露冷,鹤羽天宽。
文生何处,琼台夜永,谁驾青鸾?
子昂学士小景西风曾放蓝溪棹,月冷玉壶秋。
粼粼浅水,丝丝老柳,点点盟鸥。
翰林新画,云山古色,老我清愁。
淡烟浑似,三高祠下,七里滩头。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春秋交替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形成了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海棠”象征什么?
诗人对自己白发的感叹表明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青鸾”象征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