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2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25:11
作者: 张可久 〔元代〕
湖上小隐老翁婆娑处,
清风安乐窝,
十二阑干锦绣坡。
多,好山横翠蛾。
兰舟过,月明闻棹歌。
采莲女小玉移莲棹,
阿琼横玉箫,
贪看荷花过断桥。
摇,柳枝学弄瓢。
人争笑,翠丝抓凤翘。
秋望白发三千丈,
画楼十二阑,
鸥鹭翩翩逐往还。
山,淡云秋树间。
芦花岸,钓船沙上滩。
湖堤春日院宇绿杨树,
酒旗红杏村,
一片棠梨苏小坟。
春,水边多丽人。
莺花阵,玉骢嘶锦云。
在湖边,隐居的小老翁随意地舞动着,
清风吹拂,安逸的窝点。
十二根栏杆围绕着锦绣的小坡,
多么美丽的山峦横亘如翠眉。
一只兰舟经过,月光下可以听到桨声轻歌。
采莲的姑娘小玉移动着莲花的桨,
阿琼吹着玉质的箫,
贪恋着荷花,走过了断桥。
柳枝摇曳,仿佛在学着弄瓢。
大家争相欢笑,翠丝飞舞抓住凤求凰。
秋天望去,白发如三千丈,
画楼的栏杆十二根,
鸥鹭在空中翩翩起舞,来回追逐。
山间,淡淡的云雾在秋树之间。
芦花环绕的岸边,钓船停在沙滩上。
湖堤春日,院落里绿杨成荫,
酒旗在红杏村飘扬,
一片棠梨覆盖着小坟。
春天,水边处处是丽人。
莺歌阵阵,玉骢马嘶鸣在锦绣云间。
张可久,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字天锡,号白云山人。其作品多与江南水乡的风光相结合,描述隐逸生活,风格清丽,情感真挚。
《湖上小隐老》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湖上隐士的生活,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世纷扰的逃避,展现出一种隐逸的理想生活。
《湖上小隐老》是一首描绘湖上隐士生活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清风、明月、翠柳等意象交织,展现出一幅美丽的水乡画面。老翁在湖边的悠然自得,采莲女的轻盈舞动,以及岸边欢笑的场景,构成了和谐的自然图景。
诗中的“白发三千丈”一语,既是对老翁年华已逝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们在自然中找寻宁静与安详的渴望。
诗作的语言清丽而不失韵味,情感深沉,展现了元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在抒情之余,诗中融入了对人生、自然的哲理思考,给读者以深刻的思索与感悟。
诗歌主要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展现了诗人渴望隐居的理想与心灵的宁静。通过对湖上生活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美,还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
诗中“婆娑”一词形容的是谁的动作?
诗中提到的“白发三千丈”主要表达了什么?
“兰舟过,月明闻棹歌”中的“棹歌”指的是什么?
与张可久的《湖上小隐老》相比,杜甫的《江南春》同样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但更侧重于春天的繁华与生活的希望,而张可久则更强调隐逸与宁静的生活态度。在情感基调上,张可久的诗更显得淡泊与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