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5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57:55
《鹊桥仙·出通明殿》
作者:刘克庄 〔宋代〕
出通明殿,入耆英社,谁似侍郎洪福。
掌中元自有三珠,更检校诸孙夜读。
管他莱相,管他鹤相,留我本来面目。
希夷一枕未曾醒,笑人世,几回翻局。
我从通明殿走出,走进耆英社,谁能比得上侍郎洪福的福气?
我手中本有三颗明珠,今夜再去督促各位子孙读书。
不管那些莱相、鹤相,留我本来的样子。
在这希夷的梦中未曾醒来,笑看人世,几度翻弄局势。
刘克庄,字景韶,号枫江,宋代诗人,名士,工于诗词,尤其擅长词作。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思考。
该词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之时。刘克庄通过对比自身的理想与官场的喧嚣,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鹊桥仙·出通明殿》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与对官场的厌倦。开篇的“出通明殿,入耆英社”描绘了一个从繁华到宁静的过程,表现了他对权力中心的厌倦与对文化学习的向往。诗中提到的“侍郎洪福”则是对世俗荣耀的反思,似乎在提醒人们,真正的福气并不是外在的官位,而是内心的充实与智慧。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掌中元自有三珠”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智慧和价值观,这些并不依赖于外物,而是源于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更检校诸孙夜读”则显示了他对后辈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继承这些精神财富。最后的“留我本来面目”更是传达一种坚定的自我认同,拒绝随波逐流,保留真实的自我。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出其深刻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强调了对内在价值的追求与对世俗名利的抵制,表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出通明殿,入耆英社”中的“通明殿”指代什么?
A. 文人聚会之所
B. 权力中心
C. 书院
“掌中元自有三珠”中的“三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势
C. 智慧
诗中提到的“侍郎洪福”是用来表达什么?
A. 对权力的向往
B. 对权力的反思
C. 对名声的追求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词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而辛弃疾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英雄壮志和爱国情怀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