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向城路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向城路》

时间: 2025-05-02 08:01:52

诗句

村路烟欲暝,行人殊未稀。

借问往来者,营营皆有为。

乃知市朝客,趣務良可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1:52

原文展示:

村路烟欲暝,行人殊未稀。
借问往来者,营营皆有为。
乃知市朝客,趣务良可悲。

白话文翻译:

在村子的道路上,烟雾渐渐弥漫,天色也快要暗下来了。走在路上的行人却还不算稀少。我向来往的客人打听,发现他们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情。于是我才知道,原来那些进出市场的人,忙碌的样子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注释:

  • 烟欲暝:烟雾快要变得浓厚,天色即将暗下来。
  • 行人殊未稀:路上的行人并没有变得稀少,仍然有不少人经过。
  • 借问:借此机会向往来的人询问。
  • 营营皆有为:他们都在忙于各自的事情,形象地描绘出人们的忙碌。
  • 市朝客:指的是进出市场的人。
  • 趣务良可悲:忙碌的事情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市朝客”,反映了宋代经济繁荣的市井生活,市朝即市场和朝市,代表着商业繁忙的场景。司马光在此通过描绘行人的忙碌,表达了对人们在物质追求中迷失自我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致力于政治改革和历史研究。其诗词风格清新流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在鸡泽官舍期间,正值村庄的黄昏时分。诗人目睹了人们为生计而忙碌的情景,感受到社会的喧嚣与个人的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和聂之美鸡泽官舍诗七首·向城路》是一首描绘乡村黄昏景象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出村路的宁静与人们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首句“村路烟欲暝”便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烟雾弥漫、天色渐暗,给人一种即将入夜的沉静感。而“行人殊未稀”则指向了人们在这个时刻依然忙于生计的状态,展现出一种生活的常态。

接下来的“借问往来者,营营皆有为”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比,诗人试图通过与来往行人的交流,揭示出他们忙碌的背后是对生活的追求与无奈。最后一句“乃知市朝客,趣务良可悲”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这种忙碌状态的无奈和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悲哀。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细腻观察,也蕴含了对人们在物质追求中迷失自我的深刻反思。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诗人引发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彰显了其作品的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村路烟欲暝:描绘了傍晚时分村路上烟雾缭绕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2. 行人殊未稀:尽管天色已晚,但路上的行人依然络绎不绝,体现了人们生活的忙碌。
  3. 借问往来者:诗人主动与路过的人交流,反映出他对周围世界的关注。
  4. 营营皆有为:来往的行人都在忙于各自的事情,表现了社会的繁忙景象。
  5. 乃知市朝客:通过询问,诗人意识到这些行人的身份与目的。
  6. 趣务良可悲:诗人对这种忙碌的生活方式感到悲哀,反映了对物质追求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村路烟欲暝”和“行人殊未稀”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烟雾象征着模糊与不确定,暗示人们对未来的迷茫。
  • 排比:行人的忙碌通过“营营皆有为”表现,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人们在生活中忙碌的状态,反映出对物质追求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诗人在描绘乡村宁静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这种繁忙生活的无奈与悲哀,提出了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村路:象征着乡村的宁静与自然,也反衬出人们的忙碌。
  • :象征着生活的模糊与迷离,暗示着人们的追求并非明确。
  • 行人:代表社会中的个体,体现出人们为生计奔波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司马光
    • D) 苏轼
  2. “村路烟欲暝”中“烟”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谐
    • B) 忧郁
    • C) 忙碌
    • D) 安宁
  3. 诗中“趣务良可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轻松
    • B) 快乐
    • C) 悲哀
    • D) 愤怒

答案:

  1. C) 司马光
  2. B) 忧郁
  3. C) 悲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1.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中的人生苦楚,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2. 王维《鹿柴》:侧重于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展现出另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司马光和杜甫在对社会的关注和个体的孤独感上有相似之处,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安宁,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生平与作品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东涧丁卯上元日见寄三绝句 答林文之 乙卯岁除 示强甫 荔厄一首 竹溪再和余亦再作 四和 其一 记牡丹事二首 溪庵十首 福州道山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能言会道 倍读 傲睨一切 匸字旁的字 走之旁的字 骚马 蚓窍蝇鸣 立异 川字旁的字 远水解不了近渴 戈字旁的字 茵鼎 迷途知反 骨字旁的字 囫囵吞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