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59:51
原文展示
点绛唇·伤感
作者: 周邦彦 〔宋代〕
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白话文翻译
辽阔的鹤归来了,故乡的伤心之地有多少。连一封信都没有寄出。千里之外的浪花似乎一片空虚。依靠那桃花的根,说出我心中的凄凉情绪。愁苦无边无际,以往的衣袂间,仍然带着东门外的泪水。
注释
- 辽鹤:指来自辽东的丹顶鹤,象征着归乡的希望与失落。
- 寸书不寄:意为没有寄出一封信,表达思乡的孤独与无奈。
- 鱼浪:指水波,暗示着远方的空虚。
- 桃根:桃树的根部,象征着故乡的情感寄托。
- 愁无际:形容愁苦没有尽头。
- 衣袂:古代衣服的飘袂,指思念的情感仍在延续。
- 东门泪:指在故乡东门流下的泪水,怀念过去的种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音乐家,以其精致的词风和卓越的音乐才华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感情,风格优雅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周邦彦在外漂泊之际,思乡情绪浓厚。随着社会动荡,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诗歌鉴赏
周邦彦的《点绛唇·伤感》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词中通过辽鹤的归来引入思乡的主题,鹤象征着归宿和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故乡的伤痛和孤独感。诗人没有寄出一封信,暗示着他对故乡的思念无法表达,情感的压抑让人感到无奈与绝望。
“鱼浪空千里”意象的运用,加强了距离感,千里之外的波浪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触及的空虚。伴随着桃根的依靠,诗人似乎在寻找某种归属感,但最终无尽的愁苦却让人心碎。这种情感的无尽延伸,通过“旧时衣袂”和“东门泪”的描写,更是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记忆的深刻。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传达,让读者感同身受,似乎也感受到那份无法言表的伤感。周邦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思乡之情化为优美的诗行,使人心弦共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辽鹤归来:开篇即提出了归来的意象,暗示着对故乡的向往。
- 故乡多少伤心地:直接点出思乡的情感,表达对故乡的忧伤和牵挂。
- 寸书不寄: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想要传达却无从表达。
- 鱼浪空千里:描绘了远方的无尽空虚和距离感。
- 凭仗桃根:寻求故乡情感的寄托,桃根象征着根深蒂固的乡愁。
- 说与凄凉意:揭示内心深处的凄凉情感。
- 愁无际:强调愁苦的无边无际,令人窒息。
- 旧时衣袂:回忆往昔,衣袂间的情感依然存在。
- 犹有东门泪:用泪水来象征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辽鹤”比作归乡的希望。
- 拟人:通过“愁无际”赋予愁苦以生命,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协调,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无尽的愁苦,展现了人们在异乡时的孤独感和对过往的怀念,反映了人们对家乡和过往生活的执着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辽鹤:象征归乡与希望。
- 寸书:寄托着思念与孤独。
- 鱼浪:代表远方的孤寂与空虚。
- 桃根:故乡情感的寄托。
- 衣袂:过往的回忆与情感的延续。
- 东门泪: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辽鹤”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归乡的希望
- B. 失去的青春
- C. 友谊的象征
- D. 战争的痛苦
-
“寸书不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朋友的愤怒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满足
- D. 对爱情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东门泪”指代什么?
- A. 旧时的快乐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未来的期望
- D. 对生活的逃避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往的思念,但其情感更偏向于细腻的女性视角,而周邦彦则显得更加沉重与深刻。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虽然同样描绘了思乡之情,但其气势磅礴,情感激昂,与周邦彦的细腻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周邦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