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感事

《感事》

时间: 2025-05-03 21:42:05

诗句

东南民力知全竭,西北长城更欲修。

定有壮丁填野壑,况兼新麦在平畴。

寻常功业人知好,十万人心或可忧。

白屋书生真过计,便因家国泪横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42:05

原文展示:

东南民力知全竭,
西北长城更欲修。
定有壮丁填野壑,
况兼新麦在平畴。
寻常功业人知好,
十万人心或可忧。
白屋书生真过计,
便因家国泪横流。

白话文翻译:

东南地区的民力已经消耗殆尽,
西北的长城却还需要修缮。
肯定有壮丁去填补山野的空洞,
更何况新麦已经在平原上成熟。
寻常的功业人们都知道珍惜,
但是十万人心中却可能有忧虑。
白屋中的书生实在是过于计较,
所以才会因此泪流满面,为了家国而感伤。

注释:

  • 东南民力知全竭:指东南地区人民的力量已经用尽。
  • 西北长城更欲修:指西北的长城还需要进一步的修建。
  • 壮丁:指年轻力壮的男子。
  • 平畴:指平坦的田地。
  • 寻常功业人知好:指普通的功业人们都知道的道理。
  • 十万人心或可忧:指十万人心中可能有忧虑。
  • 白屋书生:指普通的读书人,象征书生气质。

典故解析:

  • 长城:象征着国家的防御与安全,历史上多次修缮以应对外敌入侵。
  • 壮丁:古代用来形容年轻的劳动力,尤其是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邦靖,明代诗人,字子华,号岑林,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他以诗歌和散文闻名于世,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及内忧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民生困境与国家的紧迫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感事》一诗通过对东南和西北的对比,展现了国家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脆弱与民众的艰辛。诗的开篇即点明民力的耗尽,与长城的修缮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国家资源的匮乏与外敌的逼近。诗中不仅体现了对国事的深切关怀,还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悲愤。

在细腻的描写中,诗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壮丁的缺乏与新麦的丰收形成强烈反差,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艰辛生活。最后两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书生的忧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折射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饱含人道主义的关怀,值得细细品味与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南民力知全竭:揭示了东南地区因为战乱等原因,民众的力量已经用尽。
  2. 西北长城更欲修:长城作为国家防线,急需修缮,反映出国防的紧迫性。
  3. 定有壮丁填野壑:即使人力不足,仍然会有壮丁填补战斗的空缺,显示出人民的责任感。
  4. 况兼新麦在平畴:新麦的丰收在自然环境中形成对比,暗示了农业的富饶与民众的困境。
  5. 寻常功业人知好:普通人都懂得珍惜功业,但现实的压力让他们无从选择。
  6. 十万人心或可忧:人们的焦虑情绪在十万人的心中蔓延,体现民众的普遍担忧。
  7. 白屋书生真过计:书生因过于执着于国家大事而流泪,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悲伤。
  8. 便因家国泪横流:因国家的苦难,书生心中难以平复,泪水横流,传达出深切的忧国情怀。

修辞手法:

  • 对比:东南民力的竭尽与西北长城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国家面临的困境。
  • 象征:壮丁与新麦象征着国家的希望与民众的困苦,形成强烈的对照。
  • 夸张:用“十万人心或可忧”夸大了人们的忧虑,反映了社会的普遍焦虑。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家国命运与民众生活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南:象征着民众的勤劳与希望。
  • 西北:象征着国家的防线与外部威胁。
  • 壮丁:象征着国家的力量与希望。
  • 新麦:象征着生命与繁荣,但在诗中反衬出民众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南民力”指的是哪部分人民的状况?

    • A. 消耗殆尽
    • B. 充满活力
    • C. 富裕快乐
  2. “白屋书生”象征什么?

    • A. 富豪
    • B. 普通读书人
    • C. 武将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赞美
    • B. 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忧虑
    • C. 对农业的歌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
  • 《登高》(杜甫):通过个人的感慨反映国家的衰败。

诗词对比:

  • 《感事》《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感事》更侧重于民生困境,《春望》则更强调国破家亡的深切感受。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对明代诗人的生平与风格有详细介绍。
  • 《古诗词鉴赏指南》:为古诗词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与技巧。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柏石图诗,并叙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题织锦图上回文三首 谢宋汉杰惠李承晏墨 夫人阁四首 皇太后阁六首 岘山 出峡 黄州春日杂书四绝 端午帖子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习与性成 年深日久 斤字旁的字 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致的词语有哪些 戈字旁的字 杳无消息 胸中百万兵 瓜字旁的字 意思意思 随语生解 娉内 含苞未放 龝字旁的字 毛裘 上澣 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