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濯足万里流

《濯足万里流》

时间: 2025-05-03 21:18:10

诗句

褰裳缘碧涧,濯足憩清幽。

却拂千岩石,聊乘万里流。

氛埃随脱屣,步武欲横秋。

极目沧江晚,烟波殊未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18:10

原文展示:

褰裳缘碧涧,濯足憩清幽。
却拂千岩石,聊乘万里流。
氛埃随脱屣,步武欲横秋。
极目沧江晚,烟波殊未休。

白话文翻译:

将裙子撩起沿着碧绿的溪涧,洗净双足在宁静的地方休息。
轻轻拂去千岩万石上的尘土,随意乘着万里长流。
尘埃随着脱掉的鞋子而去,步伐轻快想要走向秋天。
远望沧江的夕阳,烟波浩渺却依旧未曾停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褰裳: 撩起裙子,形容女子在水边行走。
  • 缘碧涧: 沿着碧绿的溪涧。
  • 濯足: 洗脚,洗去疲惫。
  • 憩清幽: 在宁静的环境中休息。
  • : 这里指“轻轻地”,“却拂”即轻轻拂去。
  • 千岩石: 形容溪涧中多石头的景象。
  • 乘万里流: 随着水流而行,享受自然的流动。
  • 氛埃: 尘埃、污垢。
  • 脱屣: 脱下鞋子。
  • 步武: 行走的步伐。
  • 欲横秋: 有想要走向秋天的意思。
  • 极目: 远望。
  • 沧江: 指长江。
  • 烟波: 水面上的烟雾和波浪。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濯足”传统上与古人修身养性、归隐山水生活有关,体现了隐士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儒学发展,尤其是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有重要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朱熹游览山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清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了和谐的统一。

诗歌鉴赏:

《濯足万里流》是一首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清幽环境中洗净心灵的美好愿望。开篇的“褰裳缘碧涧,濯足憩清幽”,描绘了作者在碧绿的溪流旁轻轻撩起裙子,洗净双足的悠然自得,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接下来的“却拂千岩石,聊乘万里流”,则表现了作者在自然中随意游荡的自在,仿佛不再受尘世烦恼的束缚。诗中“氛埃随脱屣”的描写,暗示了作者与世俗的隔离,表达了对尘世的超然态度。

最后两句“极目沧江晚,烟波殊未休”,通过远望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尽感慨与思考。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外表下,透出一种淡淡的哲理,展示了朱熹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褰裳缘碧涧:描绘了在清澈的溪流旁,女子撩起裙子,展现出一种轻盈的动态美。
  2. 濯足憩清幽:在宁静的环境中洗脚,意味着洗净身心,寻求内心的宁静。
  3. 却拂千岩石:细致入微地描绘自然环境,给人以亲切感。
  4. 聊乘万里流:表达了诗人随意流浪、享受自然的心态。
  5. 氛埃随脱屣:表明诗人愿意摆脱尘世的烦恼,向往一种清净的生活。
  6. 步武欲横秋:表达出诗人希望在秋天的季节中自由行走的愿望。
  7. 极目沧江晚:远望江面上夕阳西下的景象,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
  8. 烟波殊未休:表现了自然景色的无限延续和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烟波”描绘江面,传达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拟人:自然景象如“烟波”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涧:象征宁静、清澈的心境。
  • 千岩石:体现自然的艰难与美丽,象征人生的曲折。
  • 万里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旅程。
  • 沧江:代表广阔的自然,象征着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 烟波:象征难以捉摸的美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褰裳缘碧涧”中的“褰”字是什么意思?
    A. 撩起
    B. 放下
    C. 投入
    D. 走过

  2. 诗中提到的“千岩石”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诗人的孤独
    C. 生活的艰难
    D. 远方的憧憬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生命的思考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C. 对爱情的追求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朱熹的《濯足万里流》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朱熹更注重内心的洗涤与宁静,而王维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心灵的寄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熹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于玄武陂作诗 艳歌何尝行 陌上桑 秋胡行二首 其一 黎阳作诗三首 其二 黎阳作诗三首 其一 陌上桑 董逃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見字旁的字 包含聿的词语有哪些 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鬥字旁的字 情投契合 冒里冒失 貝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问牛知马 四塞 唶嚄 众口纷纭 溺口 无字旁的字 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荆轲刺秦王 遥遥华胄 吐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