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3:4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3:47:15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溜。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远道而来的客人,身上沾满了南方的尘土,站在岘山的山顶上,眼前一片昏暗。
刚刚过了关口,走了不足百步,眼前的景象开阔,尽被楚地的葱郁所吞没。
登高望远,忽然感到一阵惆怅,千年的往事在心中浮现。
我所担忧的又有谁能了解,哀叹我这一生苦苦挣扎。
山上苍翠的桧树,年年岁岁伴随着榆柳的变迁。
人才的卓越本就不同,如何能与之长久相同?
可怜那山前的客人,转瞬之间就如星星般滑过。
贤者与愚者并无明显的界限,来的人应当自我反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词作品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独特。
《岘山》作于苏轼的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时光和自我反省的感慨。岘山是苏轼曾游历的名山,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岘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反思与哲学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远道而来的旅客,在旅途的疲惫和景色的昏暗之中,心中不由自主地涌出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追忆过往,感叹千载的变化与人生的苦楚,体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诗中提到的“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色的轮回,更象征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诗的尾声“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则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内心的反思,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岘山的景色,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强调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我的探索。
诗中提到的“远客”指的是谁?
诗中“倏忽星过溜”比喻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