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即事

《即事》

时间: 2025-05-10 09:51:22

诗句

抵鹊山前云掩扉,更甘终老脱朝衣。

晓窥青镜千峰入,

暮倚长松独鹤归。

云里引来泉脉细,雨中移得药苗肥。

何须一箸鲈鱼脍,始挂孤帆问钓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9:51:22

原文展示:

抵鹊山前云掩扉,更甘终老脱朝衣。
晓窥青镜千峰入,暮倚长松独鹤归。
云里引来泉脉细,雨中移得药苗肥。
何须一箸鲈鱼脍,始挂孤帆问钓矶。

白话文翻译:

在鹊山前,云雾遮掩了山门,我更愿意终老于此,抛弃官服。
清晨透过青镜(湖面)看见千峰倒影,傍晚依靠长松树,孤鹤归来。
云中引来细细的泉水,雨中移植的药苗长得茂盛。
何必只用一根筷子来吃鲈鱼刺身,才会挂起孤帆去问钓鱼的礁石。

注释:

  • 鹊山:可能指代某个具体的山名,象征隐逸的地方。
  • 朝衣:指官服,代表官职与世俗生活。
  • 青镜:形容水面如镜,反射出山峰的景象。
  • 药苗:指药材的幼苗,象征自然的丰饶。
  • 鲈鱼脍:鲈鱼的刺身,象征着美食和世俗的享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云里引来泉脉细”,可与道教文化中的山水意象相联系,强调自然的灵动与清新。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象,表达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风格清新脱俗,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隐居生活的时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即事》是一首体现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人吴融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诗的开头,"抵鹊山前云掩扉",即点明了隐居的地点与环境,云雾缭绕的鹊山,既有美的意象,也象征着隔绝世俗的宁静。接着,诗人表示宁愿抛弃“朝衣”,即官职的束缚,甘愿与世无争,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描绘了清晨和傍晚的景象,"晓窥青镜千峰入"和"暮倚长松独鹤归",营造出了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表达了他在大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两句“何须一箸鲈鱼脍,始挂孤帆问钓矶”,则是对世俗享乐的淡泊,诗人认为与其追求世俗的美食,不如在自然中随心所欲,享受钓鱼的乐趣,体现了诗人崇尚简单、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抵鹊山前云掩扉:在鹊山前,云雾遮住了山门,描绘了隐居的环境。
  2. 更甘终老脱朝衣:我更愿意终老于此,抛弃官服,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3. 晓窥青镜千峰入:清晨透过清澈的水面看见千山倒影,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象。
  4. 暮倚长松独鹤归:傍晚时分,依靠长松树,孤鹤归来,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5. 云里引来泉脉细:云中引流出细细的泉水,象征自然的灵动。
  6. 雨中移得药苗肥:雨中移植的药苗长得茂盛,表现自然的丰饶。
  7. 何须一箸鲈鱼脍:何必只用一根筷子吃鲈鱼刺身,反映诗人对奢华的淡泊。
  8. 始挂孤帆问钓矶:宁愿挂起孤帆去钓鱼,强调与自然亲密的生活方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晓窥青镜千峰入,暮倚长松独鹤归”,展现了时间的变化和自然的美。
  • 比喻:将水面比作“青镜”,形象生动。
  • 象征:鲈鱼脍象征世俗享乐,孤帆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强调自然的美好与个人内心的宁静,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 鹊山:隐逸的象征,代表诗人渴望的生活状态。
  • 云雾:象征神秘与宁静,增强诗的意境。
  • 青镜:水面如镜,反映自然的美。
  • 长松:稳重与长青,象征长久的宁静。
  • 泉脉:生命的源泉,象征自然的馈赠。
  • 药苗:自然的丰盈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座山前隐居? A. 黄山
    B. 鹊山
    C. 泰山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朝衣”指的是什么? A. 书生
    B. 官服
    C. 绿衣
    答案:B

  3. 诗中“何须一箸鲈鱼脍”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美食的追求
    B. 对世俗享乐的淡泊
    C. 对钓鱼的热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庐山谣》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终南山》(王维):同样描绘隐逸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饮酒》(陶渊明):同样表现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注重内心宁静与自然的联系。
    这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拒绝,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吴融的诗更强调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

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吴融的《即事》,体会其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书室揭刘元城陈了斋像以自厉 偶成 城中答王东村家元孝送归中洲草堂之作兼示二三同志 送雪航东归七首 其六 瓜洞钟灵 眉州燕游杂咏十首 其二 葵亭 兵乱后自嬄杂诗 其二十一 前日蒙留守相公玉汝延饮于中和新堂仍别设毡幄欲令羸老暂憩翌日小娃已传其说辄成小诗 自题渡海图 其二 怀徐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吟眸 逼恼 梅花纸帐 自字旁的字 日字旁的字 营注 蛇毛马角 包含嘉的成语 瞽词 麻字旁的字 包含辍的词语有哪些 轻尘栖弱草 白字旁的字 黹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傅粉何郎 应际而生 使枪弄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