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过水寺 其一

《过水寺 其一》

时间: 2025-04-26 22:26:15

诗句

步向溪南寺,行寻白社徐。

祗言犹作客,不悟已迁居。

照壁诗无恙,当轩竹未疏。

挂包蕲异日,我欲掇其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26:15

原文展示

过水寺 其一 赵蕃 〔宋代〕

步向溪南寺,行寻白社徐。 祗言犹作客,不悟已迁居。 照壁诗无恙,当轩竹未疏。 挂包蕲异日,我欲掇其馀。

白话文翻译

我漫步走向溪南的寺庙,慢慢地寻找着白社的徐姓人家。 我只以为自己还是个过客,却没想到已经在这里安家。 照壁上的诗句依然完好,窗前的竹子也没有稀疏。 我挂起行囊期待着未来的日子,我想要拾取这里的余韵。

注释

  • 白社: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指代一个地方或社区。
  • 祗言:只说,只以为。
  • 照壁诗:挂在墙壁上的诗句。
  • 当轩竹:窗前的竹子。
  • 挂包:挂起行囊,表示停留。
  • :期待。
  • 掇其馀:拾取剩余的,这里指享受或体验剩余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游览溪南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溪南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诗中“祗言犹作客,不悟已迁居”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即在不经意间,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自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过客,而是成为了这里的一部分。诗中的“照壁诗无恙,当轩竹未疏”则进一步以景抒情,通过照壁上的诗句和窗前的竹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步向溪南寺,行寻白社徐:作者漫步走向溪南的寺庙,寻找白社的徐姓人家,展现了作者的闲适和探索的心情。
  2. 祗言犹作客,不悟已迁居:作者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个过客,却没想到已经在这里安家,表达了对生活变化的深刻感悟。
  3. 照壁诗无恙,当轩竹未疏:照壁上的诗句依然完好,窗前的竹子也没有稀疏,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4. 挂包蕲异日,我欲掇其馀:作者挂起行囊期待着未来的日子,想要拾取这里的余韵,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照壁诗无恙,当轩竹未疏”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 比喻:通过“照壁诗”和“当轩竹”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随遇而安,享受生活。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典型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南寺:代表宁静的寺庙环境。
  • 白社徐:代表一个地方或社区。
  • 照壁诗:代表文化传承和美好记忆。
  • 当轩竹:代表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祗言犹作客,不悟已迁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生活变化的深刻感悟 C.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D. 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2. 诗中“照壁诗无恙,当轩竹未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仗 C. 拟人 D. 排比

答案: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赵蕃的《过水寺》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生活变化的深刻感悟,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道情十首 其二 道情十首 其一 题画竹 还家行 逃荒行 小廊 抚孤行 盆兰 扬州 其二 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惊涛骇浪 风流罪过 观摩 正衙 丝析发解 同县 幺字旁的字 似开头的成语 比字旁的字 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真刀真枪 圣人忘情 火字旁的字 月落星沉 鹵字旁的字 扼吭夺食 氏字旁的字 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