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5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50:43
曾看画图劳健羡,如今亲见画犹粗。
减除天半石初泐,欠却几株松未枯。
题像阁人渔浦叟,集生台鸟谢城乌。
我来一听支公论,自是吾身幻得吾。
曾经我看到画图,羡慕那劳健的情景,如今亲自见到,却觉得画面还不够细致。
减少了半边天,石头刚刚剔除,缺少的几株松树还未枯萎。
在题字的阁楼上,有人是渔浦的老人,聚集在生台上的鸟儿,向城里的乌鸦致意。
我来这里倾听支公的道理,这一切都是我身体的幻象所呈现。
刘乙,唐代诗人,生平较为模糊,主要以写景抒情见长。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此诗可能写于刘乙游览某建造寺庙时,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感受,以及对艺术与现实的思考。
《题建造寺》展现了诗人对画作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从羡慕画图中的美景,到亲自见到真实的场景却发现其粗糙的失望。这里不仅反映出对艺术的追求,也暗示了现实的复杂与不完美。接下来的两句提到减去半边石头,似乎在讲述建造寺庙的艰辛过程,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几株松树尚未枯萎,预示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后两句则引入了人文的元素,提及渔浦的老人和聚集的鸟儿,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最后一句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存在的哲学思考,似乎在说每个人的经验和见解都是一种幻象,带有主观色彩。
整体而言,诗中蕴含着对艺术与现实、生命与幻象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诗歌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哲学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
诗中提到的“渔浦叟”是指什么?
诗中“我来一听支公论”中的“支公”指的是?
诗人对画作的态度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