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登韬光寺

《登韬光寺》

时间: 2025-05-06 18:51:22

诗句

灵鹫峰头寺,清幽少俗氛。

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

海气蒸红日,山泉泻白云。

我来游未足,莫遣暮钟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51:22

原文展示:

灵鹫峰头寺,清幽少俗氛。
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
海气蒸红日,山泉泻白云。
我来游未足,莫遣暮钟闻。

白话文翻译:

在灵鹫峰顶的寺庙,环境清幽,少有世俗的气息。
竹林深处,人影难见,树木凋落,鸟儿成群聚集。
海上的气息蒸腾着红日,山泉奔流着白云。
我来游玩还不尽兴,别让晚钟把我唤回。

注释:

  • 灵鹫峰:传说中的佛教圣地,通常指代著名的山峰。
  • 清幽:形容环境清静幽静。
  • 俗氛:指世俗的气氛。
  • 竹深:竹子生长得很茂密,难以看到人。
  • 海气:海面的气息。
  • 蒸红日:形容阳光透过海气显得红艳。
  • :流出,倾泻。
  • 暮钟:指傍晚的钟声,通常是寺庙中敲响的。

典故解析:

  • 灵鹫峰:在佛教中,灵鹫峰是释迦牟尼讲经的地方,象征着清净和智慧。
  • 竹林与鸟群:传统文化中,竹子常被用来象征高洁,鸟群则代表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云凤,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写作时,诗人可能游览于灵鹫峰,感受到环境的幽静与自然的美好,因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诗歌鉴赏:

《登韬光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的诗作。诗人在灵鹫峰的寺庙中,感受到了清幽的环境和世俗的远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诗中“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生动地描绘了竹林的密集和自然的生动景象,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又如“海气蒸红日,山泉泻白云”,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一句“我来游未足,莫遣暮钟闻”更是道出了诗人留恋之情,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眷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极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述寺庙的清幽环境,表明远离尘世的惬意。
    • 第二联:描绘竹林深邃,鸟群聚集,增强了自然的静谧气氛。
    • 第三联:通过海气与山泉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 第四联:表达了诗人对游玩的留恋,渴望与自然进一步亲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气”和“红日”相联系,生动形象。
    • 对仗:如“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世间喧嚣的逃避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灵鹫峰:象征着佛教的清净与智慧。
  • 竹林:代表高洁与隐逸的生活。
  • 鸟群:象征自然的和谐与自由。
  • 海气与红日:展现自然的变化与宏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登韬光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孙云凤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竹深人不见,木落鸟成群”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热闹
    • B. 寂静
    • C. 忧伤
    • D. 疲惫
  3. 诗的最后一句“莫遣暮钟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失落
    • C. 留恋
    • D. 疏离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和谐。
  • 孙云凤的作品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自然的敬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如梦令 寄夫 北山篇 归韶峒山中 鹧鸪返照 风门仙迹 百丈飞泉 过大目寺 渡湘江 晚泊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通淹 又字旁的字 水烟袋 扣心泣血 金字旁的字 包含毙的成语 讨饭胚 月字旁的字 牵拉 海底捞针 滂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无恶不作 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责躬罪己 卤字旁的字 旡字旁的字 风流警拔 田畯野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