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1:26
不寐二首
凭书作睡媒,夜窗危坐乱书堆。
甫从安乐窝移去,又向华胥国遣回。
转枕易如炊斗黍,据梧听彻奏。
东方白,仍取残编更阖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书籍而失眠的感受。夜晚,我依靠书本来打发无眠时光,窗前坐着,四周是杂乱的书堆。刚从安乐的睡眠中醒来,又像回到了梦境中的华胥国。翻动枕头的感觉如同煮熟的黍米一般简单,但我仍在梧桐树下静静地倾听音乐的回响。东方的白光照耀,我又拿起那些未读完的残篇,继续翻阅。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梦阮,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不寐二首》创作于刘克庄晚年时期,正值南宋国势渐弱之时,社会动荡,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中反映出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不寐二首》展现了诗人因书本而无法入睡的情形,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开篇以“凭书作睡媒”点明了主题,书籍成为了他夜晚的陪伴和慰藉。接着提到“夜窗危坐乱书堆”,描绘了他在灯下阅读的情景,暗示了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现实的逃避。
“甫从安乐窝移去,又向华胥国遣回”,诗人用华胥国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他刚刚从安乐的睡眠中醒来,却又希望回到那梦中的理想国度,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转枕易如炊斗黍”,字面意思是翻动枕头的动作如同煮黍米那样简单,实际上是对他失眠状态的一种自嘲。而“据梧听彻奏”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仿佛在倾听夜间的乐曲。
整首诗在夜晚的静谧中,展现了诗人对书籍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表现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情感细腻而深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失眠中的孤独与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华胥国”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世界
C. 书籍
D. 夜晚
“转枕易如炊斗黍”中的“炊斗黍”比喻什么?
A. 简单的动作
B. 美好的愿望
C. 书籍的内容
D. 失眠的痛苦
诗人夜晚的行为主要是在做什么?
A. 睡觉
B. 写诗
C. 阅读
D. 休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刘克庄的《不寐二首》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追求,而李白则通过月光引发对乡愁的思考。两首诗在意境上都表现出孤独,但情感表现和主题取向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