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5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57:35
贻张生
齐己 〔唐代〕
日日见入寺,未曾含酒容。
闲听老僧语,坐到夕阳钟。
竹里行多影,花边偶过踪。
犹言谢生计,随我去孤峰。
我每天都去寺庙,虽然我未曾饮酒。
闲暇时听老僧讲道,直到夕阳西下,钟声响起。
在竹林中行走,影子随处可见;
在花边走过,偶尔留下一些痕迹。
仍然想要摆脱世俗的生计,随我一起去那孤峰。
此诗未明显引用特定典故,但“老僧”和“孤峰”常用来象征修行与隐逸,诗人通过与老僧的交流,传达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理想。
齐己(约780年-847年),唐代诗人,号惭愧居士,因其个性恬淡,常与僧侣交往,诗歌风格多以山水、禅意为主,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本诗作于唐代,正是盛行禅宗文化的时期,诗人常常寄情于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庙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开篇“日日见入寺”,体现了诗人对寺庙生活的向往;而“未曾含酒容”则暗示了诗人对淡泊名利的追求,他不需要酒的麻醉,而是更倾向于清醒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闲听老僧语”,说明诗人享受与高僧交流的时光,感受着智慧的传递,直到“夕阳钟”的响起,时间的流逝在此刻显得尤为珍贵。诗中“竹里行多影,花边偶过踪”,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象征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犹言谢生计,随我去孤峰”,体现出一种追求自由与清净的愿望。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唐代文人追求洒脱、超然生活的心态相契合,展示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体现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中“日日见入寺”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犹言谢生计”中“谢”字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老僧”象征着什么?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比,齐己的《贻张生》更加强调了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多地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