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2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22:58
作者:黄庭坚 〔宋代〕
类型:古诗词
自心海岸孤绝处,戒定慧香补陀伽。
观身实相净圣果,自度众生大悲愿。
一一浮沤镜本空,八万四千垂手处。
梦时捉得水中月,亲与猕猴观古镜。
在自心的孤独海岸上,修持戒定慧的香气如同补陀伽花。
观察自身的真实相,得到清净的圣果,愿意自度他人以大悲心。
每一层浮沤在镜中其实是空的,八万四千种法门都在指引着。
在梦中抓住水中的月亮,亲自与猕猴一起观照古镜。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哲理思考和对自然的深入观察。
创作背景: 《观世音赞六首》创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他对人生、宗教及哲学的深刻反思时期。结合佛教思想,表达了他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敬和对众生苦难的同情。
黄庭坚的《观世音赞六首》不仅是一首赞美观世音菩萨的作品,更是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考。诗中通过对“自心”的探索,展现了修行者内心的孤独与追求真理的决心。开篇的“自心海岸孤绝处”,便引人深思,意指修行的艰辛和内心的宁静。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提到“戒定慧”的修持,强调了佛教修行中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显示出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通过“观身实相净圣果”这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自我本质的洞察,认为通过修行能够达到一种清净的状态,从而实现自我救度和对他人的悲悯。
此外,诗中所提到的“一一浮沤镜本空”,将佛教的空性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强调了世间事物的虚幻和无常。通过“梦时捉得水中月”,诗人进一步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追求与觉悟,水中月的意象不仅美丽而且难以触及,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整首诗既有对佛教思想的深刻探讨,也承载着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反思。黄庭坚通过这一系列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自我与宇宙、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深刻联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自我修行的探讨,通过对观世音菩萨的赞美,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关怀和对自我觉悟的追求。诗人将佛教的思想与个人生命体验结合,形成了深刻而富有哲理的作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三学”是指哪三种?
A. 觉悟、慈悲、智慧
B. 戒律、定力、智慧
C. 修行、反思、悟性
答案:B
“水中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B. 真实的存在
C. 内心的宁静
答案:A
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