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0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00:18
边塞秋声,蓬瀛海浅,兴亡有恨无人见。已将南浦叶飞时,不堪风笛离亭晚。乱木横空,青山壹线。孤帆挂雨尊前远。津门处处短长亭,柳条攀尽谁人管。
边塞传来秋天的声音,蓬瀛海的水面浅而平静,历史的兴亡有着无尽的仇恨,却无人能见。南浦的树叶已经在飞舞的时节落下,风中的笛声让人无法忍受,离别的亭子在黄昏显得格外凄凉。杂乱的树木横亘在空中,青山如一条线遥远地延展。孤舟在雨中远远挂起,恰好在酒杯前晃动。津门的两旁都是短亭长亭,柳条攀附着,却无人来吹管。
溥儒(1896-1963),字子瑜,号墨田,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兼具古典与现代,善于用简练的笔触描绘深刻的情感。
这首诗写于溥儒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国事艰难之时。诗中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切思考。
《踏莎行 前词未尽复寄》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词作,诗人在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诗的开头便以“边塞秋声”引入,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用“蓬瀛海浅”来营造一种空旷而虚幻的意境,似乎在说历史的兴亡、世事的变迁如同这浅海一般,难以捉摸。
在描写树叶飞舞时,诗人通过“已将南浦叶飞时”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风笛离亭晚”则传达了离愁别绪,令人心生惆怅。接下来的“乱木横空,青山壹线”将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受到一种无边的寂寥。
最后两句“津门处处短长亭,柳条攀尽谁人管”则让人感到一种无助与孤独,回荡在人们心中。整首词作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反思,既有个人的情感,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体现了溥儒作为诗人的深厚造诣。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感情,体现了对历史的感慨、对离别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诗中提到的“蓬瀛海”象征什么?
A. 战争的痛苦
B. 生命的短暂
C. 遥远和虚幻
D. 离别的悲伤
“风笛离亭晚”中的“亭”指的是什么?
A. 船
B. 亭子
C. 长亭
D. 柳树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孤独感?
A. 短亭
B. 柳条
C. 孤帆
D. 以上都是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踏莎行 前词未尽复寄》的诗意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