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4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48:06
踏莎行 月夜寄夫子
作者: 林瑛佩 〔清代〕
静夜霜寒,金炉香辍。
窗前一片梅花月。
看来总共此清光,
怎生却把人离别。
才挂枝头,又过庭侧。
疏帘漠漠铺烟色。
深宵何用照离愁,
素娥当自愁圆缺。
在这个静谧的夜晚,寒霜袭来,金炉里的香火已然熄灭。窗前映照出一片梅花与月光,似乎只有这清冷的光辉,却不知为何让我感到离别的愁苦。梅花才刚挂在枝头,又悄然飘落到庭院一侧。稀疏的帘幕像烟雾般朦胧,深夜的光辉又能照亮多少离愁?那皓月当空,何尝不是在自愁它的圆缺。
在古代诗歌中,月亮和梅花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高,而月亮则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与孤独。诗中提到的“素娥”与“圆缺”反映了古人对于月亮的深刻情感,月亮的圆缺变化寓意着人生的无常与感情的波动。
林瑛佩,清代女性诗人,生于富裕书香之家。她的诗歌多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尤其擅长描绘月夜、花景等自然景观,常结合个人情感表达。
《踏莎行 月夜寄夫子》创作于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际,借助夜晚的宁静与月光的清冷,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这首《踏莎行 月夜寄夫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静谧而清冷的夜晚,诗人在月色下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尤其是对远方爱人的思念,贯穿全诗。诗的开头通过“霜寒”和“金炉香辍”设置了一个冷清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基调。接着,窗前的“梅花月”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尽管夜色清朗,但却无法掩盖内心的离愁。
诗中“才挂枝头,又过庭侧”描绘了梅花的短暂与脆弱,暗喻着人类情感的易逝与无常。最后两句“深宵何用照离愁,素娥当自愁圆缺”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月光虽美,却无法解开诗人心中的愁苦,反而让人更加孤独。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清代女性诗人的细腻与深邃。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与无奈,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孤独与脆弱的情感,反映了人类面对时间流逝与情感变化的无奈。
诗中“金炉”指的是什么?
“素娥”在诗中代表什么?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